破译教师成长的密码

——读《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字数:1723 2024-05-22 版名:悦读
  
  □ 郭 珍
  读完凌宗伟老师的《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我结合自我经历破译了教师成长的密码:“读—思—写循环圈”,即以读促思,以思写文,以文延读,读中思悟,再次成文,在循环中反哺成长。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阅读,可以分为作为人的阅读和作为教师的专业阅读。作为人的阅读要宽泛、驳杂,重在享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的浸润中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需要向专业书籍借力。非学科阅读和非教育阅读是专业阅读的基底,在坚固丰富的文化基底上再去进行教师专业阅读,会更容易理解与吸收。教师成长更要思教育,思社会,思教师,思学生,思新课标,思教材,等等。怎么思,联系古今中外,结合现状,畅想未来,也要寻求专家学者的交流指导等多维度多视野全方位思考。教师成长要写,在写中厘清自己的想法,明晰自己的思想,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突破自我。
  “读—思—写循环圈”强调“真”,真读,真思,真写,才能形成真正的循环圈,反哺教师成长。“读—思—写循环圈”,是教师成长的隐形圈,它是随着教师成长不断扩大的动态圈。
  尊重教学伦理,形成教学理解,提炼教学主张,是本书中三大核心主题,也是“读—思—写循环圈”中的三把隐秘的教师成长钥匙。
   尊重教学伦理
  教学伦理,即知道教育教学是什么,不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做得了什么,做不了什么。教育教学并非万能,它只对接受它的人有所影响;是一种工具,一种帮助人类成长的工具。怎么用好这个工具,发挥出最大能动性,是大家思考最多的问题。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怎么让它减少对人的伤害。在教育教学中,只有教师尊重教育教学伦理,才能真正让教育教学引导我们成长。
  形成教学理解
  教学理解,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理解。宏观角度,即“你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微观角度,即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构建知识和经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教学理解就要把为“经师”与为“人师”结合起来。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真正对学生成长有所帮助的“经师”,必须要研究新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钻研教法,备课怎么备,上课怎么上,把上好每一节课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写到这里我很惭愧,我并没有做到把每一节课上好,有时候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备课任务。这些情况大都是在工作繁杂时出现的,但其实依然不可原谅,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自我,对师生的成长都是一种损伤。在为“人师”方面,自己有时也会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现在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狭隘,其实这也折射出自己的教学理解还亟待完善。教学理解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没有教学理解就没有个性化的教学态度,就没有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就没有教学发展,就没有教学主张。
   提炼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即“你想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是教学的“道”。
  作为教学中的“道”,教学主张统摄着一切教学活动。前几天整理了一下自己从去年到今年听公开课的反思,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我们老师在讲课时更多地关注自己,“我是否展现出了我的聪明才智”“我是否让他人觉得我是一位好老师”,至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反而变得无足轻重。教师关注自我并非坏事,说明教师还存有成长的内驱力。在教学中,教师唯有放下自我,转向关注学生,把教师的活动指向学生的成长,才能在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自我成长。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并清晰地梳理出来。当把聚焦点转移到“我想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时,教师的一切活动就会更有教育意义。在我看来,每位教师都拥有教学主张,但提炼教学主张是一件难事,需要教师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与梳理,慢慢从模糊到清晰,逐渐显现。就我而言,我知道自己想要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但我的教学主张目前并没有提炼出来,这就说明我的成长还有太多的路要走。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共同体,教师成长引领学生成长,学生成长反哺教师成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共进退”的统一战线。当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放下自我,关注学生,在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将自我与学生融合,从而实现从自我转向超我,达到发展。
  破译教师成长的密码并非难事,破译之后的行动才是教师成长的核心力量,才会使学生真正爱上你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