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美润心育温暖 协同赋能促成长

——学校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字数:1953 2024-05-19 版名:知行
  □庄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成年人逐步延伸到学校,并呈现出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为进一步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学校需以“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年”为牵引,立足于“防未病”,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大思政课相融合,合力筑牢绿色健康成长“免疫墙”。
  课程赋能 专“心”引领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培养良好身心健康的职责。这里所说的课程主要指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管理自我情绪,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防治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轻心理问题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建立积极的心态和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课程体系,首先,每周要设置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结合教材并依据不同年级,围绕认知、学习、交往、情绪等主题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次,要配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在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和心理干预方法,并将所学知识融入教学中,可以依托名师工作室、研究课题等,加强团队建设,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带动区域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最后,要把评价作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杠杆。通过优质课评比、心理案例剖析等方式,由表及里激发心理健康教师潜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育行动 潜“心”守护
  学校要整合育人资源,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外,还要创新“心理+”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思政和学科教学相融合,努力构筑“五育并举思政大课堂”,并与生活实践结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德育、思政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品德和管理服务,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以德“育心”;有效实施“双减”政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做到以智“慧心”;开全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保障每天1小时的户外活动,并教授至少1项运动技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健全人格,锤炼其意志,做到以体“强心”;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用绘画、审美等形式多样的美育行动,从中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做到以美“润心”;劳动创造美,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动手磨炼中珍视幸福生活,做到以劳“健心”……以上行动可缓解情绪压力,在潜移默化中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特殊关注 知“心”育心
  为更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而科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学校至少每学年联合医院开展一次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再根据测评结果制定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班级和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辅导个人档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式,用科学工具评估学生心理状态,为学校提供数据上的支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其次,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依据反馈的数据,进行个案访谈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如果有问题就需要建立班级台账,形成“一生一档”“一人一策”,一对一进行教育和引导,建立“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的心理健康教学机制,为进一步建立全员性、全过程、全时段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协同赋能 一“心”关爱
  我们要树立“大健康教育观”,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本着守护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共识,让爱播撒在每个孩子心间。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必备的成长环境,三者既相互联系又不可替代,只有相互协同配合,才能做到同步一致。小学阶段学生心灵较为脆弱和敏感,家庭成员间的不和谐或者是父母离异等问题,稍不留神就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影响。现阶段,很多家长因工作等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对心理问题的重视更是少之甚少,往往是有了矛盾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我们要防患于未然,通过“父母讲堂”“家庭教育讲座”“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更新观念,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与学校做好衔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同时,也是充满冲突和困惑的敏感期,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时刻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倾听他们的困扰和需求,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多措并举激励、唤醒和鼓舞孩子,画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合力营造更加健康幸福的学习成长环境,努力做到让孩子舒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