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体: 打造乡村教育优质均衡新高地

□宋银刚 吴林森

字数:1816 2024-05-19 版名:理论
  新时代城乡教育如何实现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大班额”“择校热”“城区挤、农村空”等教育现实如何破解?近年来,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根据黄冈市、武穴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积极回应群众期盼,高位推进教联体建设工作,以开展教联体办学为抓手,积极投身教联体创新实践,将地处武穴市北部山区的松山咀、余川、车坊、仙人湖等七所乡村学校改制为武穴市实验二小教联体校区,组成多校合一校的区域内教联体。通过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各校区规范了教学管理,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保障了乡村学校的全面发展。
   教联体实践过程
  所谓教联体,就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的学校发展链,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共同发展”的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模式。为此,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将原有的七所乡村小学改制为武穴市实验二小教联体校区,实行七校合一校“捆绑承包”垂直管理体制。七所学校成为“一家人”,结成紧密的教育共同体。采取“向下交流、向上交流、同向交流”等方式,教联体内有34位教师交流轮岗,交流的时间为三年。其中从核心校选派18名优秀骨干教师到校区交流。同时,为激励轮岗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对轮岗交流的教师享受评先评优、晋职晋级优先权,发放交流教师专项补贴每人每月500元和交通补助人均每月480元等奖励措施,让他们安心支教。在管理上实行“七个一体化”:行政管理一体化、编制统筹一体化、经费使用一体化、教师发展一体化、教学研究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文化建设一体化。在教学上采取“十七个统一”: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师安排、统一课堂要求、统一作息时间、统一集体备课、统一作业设置、统一教学活动、统一教学检查等。实现了“多校”变“一校”,彻底打通强弱校间的壁垒,城乡教育步入一体化时代。
   教联体的优势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教联体做到了优质带动、优势互补、优师共享、资源共用。强校“牵手”弱校,“一校好”变“校校好”,让七所乡村学校尝到了“甜头”,为七所乡村学校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其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如今,武穴农村处处有好学校,校校有好老师,小学生上学不用再“舍近求远”,更多的孩子实现在家门口“上好学”。
  教联体有利于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将乡村学校划到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管理,使核心校校长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抓好乡村学校常规管理,促使规范行为,从而提高了教学教育质量,近年来,农村七所校区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突飞猛进,迈上了新的台阶。向下交流的18名骨干教师任教的各科教学成绩在学校教学检测中名列前茅,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联体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成立教联体后,核心校理直气壮地承担起指导和带动校区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教学指导等工作。核心校随时对校区的常规教学进行视导,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与校区老师一起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现场研究解决,核心校组织多学科的观摩课、示范课,还经常送课下乡,让各校区教师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有资金为各校区订购有关教学资料、报刊,选印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开阔校区教师视野,让校区教师学习借鉴,使校区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有较大提高。
  教联体有利于教育资源的辐射。核心校以“互联网+教育”为依托,为所有校区都配齐了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让“名师传递课堂”辐射农村校区,实现“云上”同步教学。彻底解决核心校与校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加速了城乡学校融合。校区教师通过数字教育平台开展师资培训、教学研究及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极大地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破解其专业发展“瓶颈”。
  “教联体”有利于促进乡村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教育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乡村文化是乡村学校教育的精神内核,其社会价值不可低估。乡村文明呼唤乡村教育,乡村小学是传承和发扬乡村文明的重要场所。如果没有乡村小学,那乡村几乎就是文化沙漠,将导致偏远农村的地区文化的荒废,不适宜居住。因此,不可忽视新时代农村乡村小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教联体为乡村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和促进教育均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村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诉求。教联体适应农村自然、经济和社会客观实际的需要,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加油站”,是提升乡村高质量教育的“发动机”,是提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