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彩教育看这里

□本报记者 龚一卓 荆若男 孙永涛

字数:5251 2024-05-15 版名:视点
   编者按
  传媒变革背景下行业报怎么突围?深度融合理念下纸媒的出路在哪?专业报如何进一步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4月16日—18日,全国教育报联盟第十次年会暨联合采访活动在天津市举行。来自四川、河南、江苏、甘肃、上海、山东、浙江、陕西、天津等9家全国教育报联盟成员单位负责人和编辑记者代表30余人,交流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办报经验,开展联合采访活动宣介天津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
  交流会上,天津教育报刊社社长、总编辑杜鹃致辞,各单位负责同志介绍了报社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情况,媒体负责人结合办报实际分享了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区域教育、助力师生成长等方面的案例,编辑记者还围绕提升编采业务、提高办报质量等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联合采访活动中,各媒体记者们先后深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以及天津市耀华中学、优念睦南幼儿园采访,沉浸式感受几所学校的浓厚育人氛围,探究式挖掘各自办学特色。五所学校的特色发展是天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并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进行了统一表达、统筹部署。记者走进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共同探访天津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中的担当作为。

  高校产学研融合,助力科技创新“由智变金”
  企业命题,院校揭榜:在产教融合中培养创新技术人才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走进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密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学生们正在数控加工中心教学实训区,以小组为单位在设备上进行工件安装、编写程序等实操练习。
  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宝龙介绍道:“始建于2018年、占地800平方米的精密模具协同创新研发基地,是由学校与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国内龙头企业共同投建的,这里拥有首个落户职业院校的‘国字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轻工业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而且,学校与瑞士某加工方案集团合作建设的高职院校第一条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不仅解决了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和高水平企业技术服务平台问题,还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适应和支撑提供了保证。”
  学校为天津某知名表业集团有限公司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共研手表机芯零件高速精密级系列模具项目35项,获得模具行业最高奖“精模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打破了我国机械手表机芯精密级模具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企业累计创造经济价值3775万元。
  在史清卫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中,王宝龙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了学校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牵头,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带领学生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开展技术攻关的优秀成果:“我们为某500强企业研发的‘洗衣机内筒拆解装置’‘轴套剥离装置’解决了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并且已转换成实际生产力。”
  在占地2200平方米的大型新能源技术产教融合基地,记者们见到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发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项设备,与正在上风电场建设和风电基础运维实训课的学生们。据了解,学校与多家新能源企业共建新能源产业学院,延伸职业院校办学空间,为师生提供科研创新平台,依托企业资源,形成校企双导师制。以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全国节能减排竞赛等赛项为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深耕EPIP(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探索出一种教育界与产业界互动,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引,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实践为统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
  除此之外,学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于2019年在埃及建成两个鲁班工坊,更是以此为平台与企业“携手出海、教随产出、产教同行”。不仅为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资企业“走出去”搭建起实体桥梁,更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轻工模式”分享给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创新驱动,校地联合:高校科技成果与人才赋能地方发展

 天津科技大学

  来到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各个实验室中的实验研究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生机勃勃的创新活力气息扑面而来。在教授们认真严谨的讲述中,记者了解了天津科技大学将科技成果高效产业化,实现“创新驱动、由智变金”的累累硕果。
  生物工程学院陈宁教授团队以学校合成生物学、分子设计及工业纯化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为依托,开发用于疫苗、抗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培养的高端原材料,完成原材料、装备和核心技术在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中的应用示范,形成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品高端制造技术;王红星教授团队聚焦新能源和催化材料的研发,在电极材料的设计和性能优化、储能材料和膜材料的制备及应用、高纯碳酸酯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已与多个国内外知名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其中高纯碳酸甲乙酯成套集成技术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机械工程学院精密与特种加工研究团队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项目“空间站机械臂维修专用工具”研究,进行了装备设计、理论研究及仿真计算等工作,为我国首个长期在轨运行的机械臂舱体表面巡检、航天员出舱等任务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像这样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技术,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案例,在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里还有很多。目前,学校有效发明专利1200余件,位列市属高校第一。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650余项,合同交易额2.4亿余元。
  近年来,天津科技大学积极探索新时代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聚焦于服务师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实践,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转化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为此,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鼓励政策,例如: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和所得收益、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分别按照完成团队和学校以9∶1、19∶1的比例进行分配;师生领办创办的科技企业在科技园使用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存放在科技园双创载体内,实现设备共享;教师可在科技园内兼职创新或者创办的企业申报职称,等等。
  天津科技大学除了致力于将科技园打造为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之外,还与天津市滨海新区共建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新区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创新活力。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在发展建设中积极融入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
  学校与天津市滨海新区企业合作共建的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在2023年获批天津市级现代产业学院。今年大四在读的刘云,就是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的一名学生。“生物医药领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可以确保我们及时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我除了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还能学习到业内人士的专业眼光和丰富经验,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对未来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刘云说。据悉,她已经申请到了本硕博贯通的项目,未来将在深入企业实践的同时,持续开展对阿尔兹海默症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
 
   兴学育人历久弥新 立德树人久久为功

  耀华中学传承百年校史红色基因,办学育人成效显著;外国语大学积极搭建“大思政课”平台,探索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模式……在天津,大中小学立足实际兴学育人、立德树人的做法特色鲜明,共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基因传承历久弥新
  “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4月3日清晨,天津市耀华中学(以下简称“耀华中学”)师生一同来到校史馆门前,缅怀以第三任校长赵天麟为代表的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们,悼念以华益慰、裴鸿烈为代表的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党和人民的杰出耀华人。

 天津市耀华中学

  耀华中学创办于1927年,前身为“天津公学”,1934年更名为“耀华学校”,取“光耀中华”之意。秉承“勤朴忠诚”的校训,担当“光耀中华”的责任。时至今日,耀华中学的旧校牌依旧矗立在校园里,“尚勤尚朴,维忠维诚”八个大字注视着这座自战火中走来的学校。
  穿过古朴庄严的旧校牌,就是校史馆。1937年“七七事变”后,位于租界外的南开大学、南开中学校舍被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炸毁。南开大学开始向内陆搬迁,而南开中学部分师生则失学。耀华中学因坐落在英租界而幸免于难,时任校长赵天麟主动开设“特班”,收留南开中学在天津因失去校舍而教学活动中止的师生以及其他因战争失学的学生。
  “赵天麟的爱国主义壮举,使学生抗日热情更加高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清华同学会’‘抗日杀奸团’等进步组织相继在耀华中学建立,组织或开展抗日活动,部分学生辗转到达根据地、大后方,积极从事抗日活动。”耀华中学教师杨寒介绍说,“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耀华学校又成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阵地。其间成功进行了‘反甄审’,抗议美军暴行,‘反饥饿、反内战’等斗争,在耀华工作过或发展的地下党员共39人,民青、民联成员79人。此后,30多名耀华学子投笔从戎,加入解放军,为天津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经历无数曲折波澜,直至1949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攻城部队在耀华学校攻下驻守国军的最后一个据点后会师,宣告“天津解放”,耀华中学才真正从战火中解脱,正式复课。艰难岁月没有磋磨耀华学子的爱国情怀与报国热忱,几十年间,耀华中学先后涌现出了郝诒纯、张金哲、梁思礼、朱起鹤、于敏、王夔、周尧和等15位院士,还有无数各领域先进人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对他们最贴切的描述,他们用不忘初心、于家为国谱写出耀华教育的华章。
  近年来,耀华中学在教育报国的根本宗旨下落实“双新”示范要求,探索课程育人新样态,构建“光耀教育”课程体系,即“生光基础课程”——面向全体,精准落实,固本培元;“增光探究课程”——关注发展,关注选择,延伸拓展;“勖光创新课程”——勖勉素养,增长特长,博识修能。通过国家课程规范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社会活动自动化、德育课程主体化、实践课程多元化五维路径助力学生达成品德、人文、科学、健康、艺术、劳动、品德六项素养目标。
  “有人问我,耀华学校的教育使命是什么?犹记得庄乐峰先生早在1937年就写道:‘盖今日之校风,即他日之民德。青年之坚强意志,在沉着不在浮嚣;国民之程度提高,在充实不在虚美。欲为爱国之士,必先为有用之人。’”耀华中学校长侯立瑛说,“积极进取,踔厉奋发,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使命。”
  在这里,可以看到近百年岁月的濡染与塑造;在这里,历史与现代钩沉出一派立德树人的教育新气象。

  “大思政育人”功在朝夕
  “同学们,大家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前有多少名共产党员为革命牺牲吗?又有多少烈士为了革命胜利而捐躯吗?”2023年4月1日,在宝坻烈士陵园为大中小学学生讲授“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思政课时,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贾亚南如是说。
  近年来,天津外国语大学聚焦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积极搭建“大思政课”平台,不断探索特色鲜明的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天外模式”,初步构建起了全学段“协同作战”思政育人崭新格局。

天津外国语大学

  不久前,天津外国语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在和平区岳阳道小学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会,第一中学、新华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天津外国语学校等学校思政课教师共学共研,探讨如何让思政课“有料”又“有味”。
  提及“大思政课”建设,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介绍说:“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项目之一就是眼前这座‘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重要论述。”据了解,实验室以“融通中外、数智赋能、共建共享、实验创新”为建设理念,精准聚焦中外民主政治比较、中外抗疫实践比较、中外生态治理比较、中外社会建设比较、中外经济发展比较5大版块,通过实景化的100个“中外制度比较”鲜活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比较中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增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自立,不断开拓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全新路径。
  “为了建成这座实验室,我们成了设计师、建造师和文保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海呐笑称。录播室里,郑海呐展示了两项“我来讲中外制度比较故事”学生主题作业——《华为,风雨之下遥遥领先》《中美紧急撤侨工作对比》,从敲定主题、搜集资料、分配工作,到拍摄制作视频、撰写报道,全都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亲眼见证中国发展,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未来,我们会继续完善实验室建设,让校园里的留学生也来讲一讲中外制度的不同以及对中国发展的看法。”郑海呐说。
  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荣誉学院学生王靖文参观完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后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实验室的留言墙上也贴满了这样的学生感言。
  “语”时代同行,为中国发声,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大力弘扬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天津外国语大学贡献了非凡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