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学育人“春正浓”

——安康市农村学校走访见闻

字数:4002 2024-05-08 版名:视点
   □本报记者 孙永涛 雷思佳 张晨悦

  乡村振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育是需要补齐的短板。近日,记者一行深入安康市部分乡村学校走访调研,目睹了党委、政府和学校办好乡村教育的决心和行动,感受到了这座秦巴山城兴学育人的“浓浓春意”。

  “组团式”帮扶助力“大河扬帆”

大河中学春季田径运动会
    暮春时节,四周一片苍翠,大河中学宿舍楼上“大河扬帆志存高远”八个大字显眼夺目。“这个校训激励学生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用今天的好好学习为明天走出大山铺就人生之路。”党支部书记曹正安说,为了这个育人目标,全校上上下下都铆足了劲儿。
  这所位于汉滨区大河镇的完全中学,距离安康城区60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山区学校。在乡村振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河中学一直在努力“不掉队”——2022年秋季开学前,一支由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和陕西省宝鸡市石油中学10名教师组成的教育人才队伍来到这里,拉开了“组团式”帮扶的序幕。
  “说实话,刚到这里的时候有点失落,因为它是22所‘组团式’帮扶学校中最偏远的一所学校,一路过来真的是‘山路十八弯’……”回想起刚来时的感受,校长蒋洪江仍旧有些感慨。不过,他和帮扶团队很快就由失落转为惊讶——在这样一个山区乡镇,竟然还有一所规模化、准现代化的中学,说明汉滨区委区政府重视教育、学校努力办好教育的初心弥坚。所以,帮扶团队到岗后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深入班级、宿舍调查,通过家访了解情况,以便找到提高办学质量的切入点。
  帮扶团队发现,大河中学留守儿童群体庞大,家庭关爱缺失,学生自律意识较差、自信心不足。“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反复磋商,提出了‘大德育’的工作思路。”蒋洪江说,大家一致认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养成良好习惯,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我们决定从‘两操’入手,切实解决集合缓慢、队伍松散、动作不到位等实际问题。”于是,引导师生提高“两操”重视程度,多方合力推动规范做操;为各班制作班旗,制定口号,展示班级文化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大河中学“两操”面貌焕然一新,积极进取的校风校貌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多种体育活动、开设各类体育社团,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体育赛事,让学生在提高体能斩获奖项中逐步树立自信,领悟尊重、团结、拼搏、协作的体育精神,课堂表现、行为习惯也有了明显转变。
  “以体育带动德育的模式,是帮扶团队大德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促进了教学模式和育人理念的更新,为大河中学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滨区教体局有关负责人说。
  带着使命而来的帮扶团队,还将目光瞄准了大河中学的教师队伍,志在变人才“输血”为内部“造血”。2022年11月9日,大河中学“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签约仪式上,首批10名“组团式”帮扶教师与学校27名教师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从此,帮扶教师充分发挥各自教育智慧及专业优势,努力创设多维教研空间,实施“教、学、研”互动,多方面引导受助教师自主成长;在此基础上,以素养导向及新高考作为学科培训的切入点,定期推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品教学示范课,开展推门听课、集体备课、家长访谈等活动,为大河中学教师输送“源头活水”。
  一天天的努力换来一次次的进步:2023年,大河中学两名教师获区级教学能手,多人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受到表彰;163名学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98人,上线率位居安康市农村高中第一名。
  作为帮扶团队的“领头羊”,两年来,蒋洪江为了让这所有着66年办学历史的学校行稳致远,和管理团队一起探索现代学校治理体系,调整校委会工作机制,强化分工协作,明确岗位职责,激发了中层干部的责任心和年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各方力量提升办学条件,努力让师生们住得好、吃得好、学得好、玩得好,大大增强了校园环境育人的成效;还积极动员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贫困学生开展慈善捐助……
  助力“大河扬帆”,帮扶团队接续奋斗。今年春季开学前,第二批9名帮扶教师轮换到岗,与蒋洪江一起组成新的团队,继续在大河中学开展“组团式”帮扶。新团队中有一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这让大河中学管理团队喜出望外——以后,学校不光能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了,还能一对一开展个体心理咨询,真正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让乡村教育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记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通过各位帮扶教师牵线搭桥,汉滨区先后选派20名骨干教师赴常州武进区部分学校跟岗学习,提升能力素质;促成汉滨区10所学校与武进区部分学校结对帮扶,推动人才互动交流,持续推动苏陕协作—武进汉滨对口帮扶之路走深走实。“大河中学等部分学校拟建多媒体远程教室,实现远程互动、课题研讨、教育培训等互通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帮扶成效。”汉滨区教体局有关负责人说。

   水墨画与乡校的“美丽邂逅”

 双龙小学水墨画社团的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画画
 

  “老师,你画的石头形状为什么千奇百怪?”
  “我画的是我心中的石头。我们所画的虽是生活中的场景,但也是情感的一种表达。同学们,请你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画出对家乡的情感……”
  在汉滨区双龙镇双龙小学水墨画社团的课堂上,汪子文正以双龙镇特色建筑——石板房作为引入,边讲解边示范,带领同学们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在他的指导下,孩子们拿起画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作品便呈现在大家面前。
  “艺术能改变孩子。”汪子文告诉记者,“水墨画社团开办之初,班上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所以有的孩子性格很内向,有的很自卑……参加社团一段时间后,他们不但绘画水平提高了,人也变得自信了。”大学学习美术专业的汪子文毕业后来到双龙镇,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镇上留守儿童对美术与知识的那种渴望,于是,开始在双龙小学义务教授水墨画。
  据介绍,双龙镇目前在校留守儿童近400名,约占全体学生总数的39.5%。这些学生由于缺乏父母关爱,普遍表现出不自信、胆怯等性格特点。基于此,学校2016年开始尝试用美育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双龙中心校校长侯启康表示,农村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找出适合当地孩子身心发展的美育项目,让他们发现家乡景色美,认识家乡山水美,有助于培养孩子爱家乡、爱生活、爱学习、爱父母的情感。
  目前,水墨画已成为双龙镇的一张特色名片,此项工作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学生群体也由留守儿童扩充至全镇所有学生。学校利用周末、寒暑假带领学生走进村落,把美育课堂“建”在山间水畔、农家小院,让孩子们品味乡土文化、体验非遗传承、探寻红色根脉。“孩子们通过水墨画的学习与创作,不仅审美能力提升了,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侯启康说。
  水墨画的推广还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城市的艺术家们纷纷走进双龙,这种交流不仅让乡村的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艺术资源,也让城市的人们感受到乡村的质朴与纯真。“一方面,我们‘请进来’知名少儿美术教育专家、画家、教师进行交流、指导;另一方面,我们带领着学生‘走出去’,举办展览、出版画册。”双龙小学校长叶娜介绍道,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乡村孩子的文化生活,也让城市更加了解乡村的文化需求和潜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双龙镇儿童水墨画社团作品分别在区、省、国家相应展馆进行展览,40余幅作品被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收藏。”叶娜说,下一步,学校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分年龄、分阶段将水墨画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努力打造具有双龙特色的地方课程,推动全镇美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用教育“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新民小学师生在鱼姐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

  踏进安康市恒口示范区鱼姐村新民小学校门,崭新的操场、朱红色的墙壁映入眼帘,蓝天白云下,校园里古树苍劲,仿佛见证着这所百年老校的变迁。自2021年8月定点帮扶以来,安康市教体局连续两轮派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理念为乡村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第一次来到新民小学调研时,我心中百感交集。”安康市教体局派驻鱼姐村第一书记毛军回忆说,“孩子们的衣服有些许破旧,有的甚至不合身。”于是,他联系市电教馆为学生捐赠了校服和鞋子。为改善新民小学的办学条件,市教体局及时改造校舍及附属设施条件、配备文体用品。面对生源流失问题,毛军与校长一同挨家挨户走访适龄学生家里进行招生宣传。
  对于新民小学的老师来说,他们外出学习的机会屈指可数,通常一人要承担几个科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新技能略显薄弱。为此,市教体局引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名师、专家的优质教学资源,从课件、教案到视频、音频,应有尽有。通过观摩借鉴,我的课堂氛围活跃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更足了。”教师张丹说。
  为进一步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覆盖,学校今年增加了“机器人编程”课后延时服务特色课堂。“学生们需要在不断实践和调试中完成机器人移动、抓取、轨迹行走的过程。”校长李科说,这培养了他们的科技创新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据了解,他们其中的4人还将在5月中下旬参加安康市第六届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
  在教育帮扶的同时,市教体局也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鱼姐村附近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中心,市教体局投入帮扶资金10万元为鱼姐村1至4组实施亮化工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30万元资金用于改造提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水毁村道修缮。同时,规划发展文旅产业,加大以种植、采摘、观光为主要项目的园区发展,以露营、休闲体育为主要项目的林区发展,以庭院经济、农家乐、民宿为主要项目的生活区发展。“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活动广场、球场、村委会办公楼等形成集村民活动、特色研学、精神传承洗礼于一体的红色驿站。”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4月16日下午,在鱼姐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毛军正带领着新民小学的学生认真地唱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他们个个声音洪亮、精神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