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松绑”是教师减负的“必选项”

□何春奎

字数:1259 2024-05-08 版名:声音
  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提出“要提高对教师减负的重要性认识”“减轻教师负担”“专注于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等意见建议。教师非必要负担得到关注,这是一件好事。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均出台不少“教师减负”政策,但收效甚微,有些问题愈演愈烈,有的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开展,甚至直接或间接导致教师自杀等个别极端现象。
  这些问题是客观层面的现实存在,不容回避,须下大力气解决。要将伸向教师的“手”收回去,明确管理与教学的权责边界,建立优化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在多方合力下,减轻教学主业之外的事务性工作,让教师回归课堂,让教育回归本质。不为难教师,是对教育最好的支持。
  此外,我们应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从上述声音和个例中看到教师负担的另一个侧面。据观察,教师“心累”似乎比“身累”更可怕。笔者认为,除合理推进“教师减负”外,还应注重心灵“松绑”。
  其一,要正视压力。一个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没有压力的职业是不存在的。教育因其特殊的社会性,在岗位职责、社会需求等因素上,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等,提出了相应“期许”。当然,这之中既有合理的,也不乏盲目苛责的。对于职业重压,只有在负重前行中予以蔑视,才能赋予强大的内心。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正确传导压力,注重管理技巧,不能让有些脱离实际的要求,成为压倒教师的“最后一根稻草”。教师要正确认识压力,才能正视压力,继而给自己松绑,并寻求合适的松绑方式。
  其二,要稳定情绪。教师长期处于与学生、同事、家长等关系中,容易直接或间接导致不稳定的情绪形成。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干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最需要保持“情绪稳定”。而实际上,教师的情绪是最容易失控的,但教育本身是难以容忍情绪失控的老师的,长期的不良情绪,对教师的身体和生命是一种摧残。所以,曾有学校规定,教师情绪不好时可以暂停上课。学校方面,要用好心理辅导资源,在关键节点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也要结合实际进行个体疏导。教师个人,要认识到一切不稳定的情绪,只是一种主观感受,极有可能不正确,需要积极调整修正,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眺望、发泄等方式释放,逐步养成稳控情绪的习惯。
  其三,要看淡结果。本质上来说,教师工作中滋生的很多压力、不良情绪,很大程度来自于对教育结果的焦虑,对教学评价的恐慌。比如,对学生成绩的焦虑,对学科排名的焦虑,对职称评聘的焦虑,对绩效分配的焦虑等。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社会教育期望值升高,教师原有的“舒适圈”被打破,职业竞争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教育工作本身需付出巨大心力,而投入和产出上又可能极不成比例。这种对现状的无力,对前途的未知,对现实的力不从心,多方叠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焦虑。教师方面,首先要悦纳自我,认同自己的独特价值,增强职业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教育遗憾;其次要科学审视自身的核心需求,看到自我发展潜力,不宜被过分的结果导向所“绑架”。学校方面,要建立教师成长规划,注重团队合作发展,促进专业成长,同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以帮助每一名教师更好适应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