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山
□方寸
字数:2180
2024-05-08
版名:文苑
我耷拉着脑袋,迷蒙着眼,拖着绵软的腿。心中着实后悔,近乎懊恼,昨儿晚上就不该脑门一热答应婆婆跟她来遛山,猫在被窝里睡到自然醒多好。
“噌噌”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一瞬间来到身旁。“姊妹儿啊。”一个女声,透着热切。
“啊,来啦——”长腿健步的婆婆朗声应答。我抬起眼皮,跟打量我的老年男女照了个面,慌忙扯出一个微笑。“爷爷好!奶奶好!”女儿的声音清澈爽朗。老年女子跟一旁相伴的老年男子笑了笑,转身继续“噌噌”。
“双胞胎的奶奶和爷爷。”婆婆说。
我倏忽抬头。这身形,这步态,哪像年近七十的老人?更别说身患癌症做过三次手术了。小区里有一对双胞胎,年龄与小女相仿,常在一起玩,同看孩子的奶奶爷爷们遂相互熟稔。
双胞胎的奶奶,几年前查出患病,医生跟她儿子说:“看老人家有什么心愿吧。”儿子的腿当时就软了。儿子嗫嚅着说不用她照看双胞胎,让她好好享清福。老太太嘴上说着好,送走儿子和一双孙女后就审问起老头儿。
素知老太太脾性的老头儿将儿子“瞒着”的嘱托抛却,和盘托出,老太太一屁股歪在椅子上,差点儿掉下去,幸好老头儿一把扶住。“老伴儿,你可得挺住。”老头儿的眼泪都快掉出来了,别看此时他扶着老太太,这么多年,他和这个家都是老太太扶着的。医生告知结果时,儿子软了腿,他则黑了眼。
“还有多长时间?”老太太醒了醒神,问道。
老头儿嘴唇直打哆嗦,老太太一个眼神扫过去。
“两年。”老头儿赶紧说。“够了。”老太太的眼神定了定。之后,赶着老头儿买了好多医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之类的,天天翻看,还常上山。“老太太没念多少书,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但路旁山上那些草她都认识,有什么功效能治什么病她都知道,都是自己看自己学来的,自己给自己开药方。”婆婆边走边说。
身后仍不时有人超越,有的朋友搭伴,有的夫妻同行,也有父母带着孩子,几乎都跟婆婆打招呼。婆婆向来持雅守静,不承想竟是“社牛”。腿不知什么时候不软了。
“早过两年了。”回应过招呼,婆婆接着说。
“怎么?又做手术了?”
“这不两年后去复查,医生一看居然好多了,就是胸那儿严重。老太太当场拍板,全部——”婆婆右手一扬,我知道那是“切除”的意思。
“后来就是子宫。老太太说都这个岁数了,儿孙都有了,该得的都得了,留也没有用,牙都没咬就切了。”岔口处,婆婆挥挥左手,女儿率先跑向上山的路。身后,一个瘦削老头儿面朝矮松修剪成的“大南山”一声接一声地喊。
“最后到胃了,说至少得切一半。老太太犹豫了一下,也就一下。”婆婆又说,“有一次我见了她,见她头发都长好了。”
“假的,真的早化疗没有了。不过假的又怎么了?比真的还好看。该吃吃该喝喝该跳跳,前一阵广场舞比赛我还领队呢,不说谁知道我身上有病。再有两个星期,樱花就要开了。”婆婆模仿着老太太的话语。
电光一闪,婆婆哪里是在说双胞胎的奶奶,分明是在点我。病中的我,一直沉沦,昏暗了自己,也昏暗了世界。
第一个亭子位于半山腰的陡坡上。那个坡儿得有60度,快赶上十八盘了,如果有台阶,我肯定也会手脚并用爬上去。我双手叉住腰,告诉股直肌坚持住。终于到了,提着的那口气一松,身体面团一般瘫坐。遛山的人都会在这里休息,平喘回力。我们上来的时候,前面的人刚离开。
低一寸为水,高一寸为山。山风从四面八方涌来,将一众清凉景象呈现。东望莱山,凤凰水库像一块巨大的碧玉砚台,绵延的南山峰脉如一架墨绿屏风,碧蓝的海在砚台外、屏风后铺展。往西望去,南部新城铺陈脚下,一楼高过一楼,欲与山峰试比高。一条凌空飞起的快速路,将视线往南一直延展到那不知名的山脉深处。
北面是塔山主峰所在,三和塔巍峨矗立。这座高39.9米七层八面的仿宋建筑,是烟台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一来它海拔最高,二来它意义非凡。“三和”,天和地和人和,万般皆和;又称“三合”,儒释道三教合一。
“啊——”婆婆一声大喊将我游走的神思拽回,她转头瞅着我,“你也喊喊,把体内浊气和那些不好的东西,都喊出来。”我张了张嘴,没喊出来。
“喊山喊山,就得喊出来。啊——”婆婆转过身继续喊,一声高过一声。有的山给了回声,有的不知流失游逸到哪儿去了。山里还传来其他声音,某只鸟在某棵树上鸣叫,某只蟋蟀在某块石头下练嗓,一辆汽车从隧道冲出来咆哮,“大南山”那个瘦削老头儿还在喊着号子。
“喊出来吧,没人会笑话你,山更不会。”再回头的婆婆,在晨曦的背景画中,脸色竟还亮了几分。
环顾四周,山石无言。有风吹来,树枝摇晃。往山上去的人消失在拐弯处,山下的人离此尚远。山海路对面的峰峦黑黝黝的,竹林寺隐匿其中。
“啊——”我努力呼出一大口气,喊声闷闷的,没走出多远就被车流给弹了回来。
“再来!”婆婆眉眼带笑。
“看我,妈妈!啊——啊,啊,啊——”女儿手把护栏,抻着脖子大喊。
“啊——”回音传来,女儿瞪大双眼,“妈妈,对面也有个小孩儿!”
“是呢,她在跟我们打招呼。”“你也打个招呼。”“我们一起。”“啊——”我把着栏杆,跟女儿一起喊。喊声从车流的上空飞越,回音往复。更多鸟儿、虫儿、狗儿叫起来,迎春花、杏花、李子花的香气随风缠绕树梢,和声舞蹈。
此时八九点钟,太阳悬于穹顶,金色的光芒笼罩着墨玉一般的塔山,晨雾聚拢成云,飘在山边。闲逸的白,衬托得三和塔更加黑重沉稳,飞檐更翘。山下的人正在攀爬陡坡,我们抬脚朝第二个亭子进发。
路边向阳处,崖坡底,几块巨石斜卧。轻抚,像冬天的炕一样暖。仰面躺于其上,闭目浴于暖阳之中,应是美事。抬头忽见崖顶虬枝斜逸,一朵桃花赫然在目。
“噌噌”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一瞬间来到身旁。“姊妹儿啊。”一个女声,透着热切。
“啊,来啦——”长腿健步的婆婆朗声应答。我抬起眼皮,跟打量我的老年男女照了个面,慌忙扯出一个微笑。“爷爷好!奶奶好!”女儿的声音清澈爽朗。老年女子跟一旁相伴的老年男子笑了笑,转身继续“噌噌”。
“双胞胎的奶奶和爷爷。”婆婆说。
我倏忽抬头。这身形,这步态,哪像年近七十的老人?更别说身患癌症做过三次手术了。小区里有一对双胞胎,年龄与小女相仿,常在一起玩,同看孩子的奶奶爷爷们遂相互熟稔。
双胞胎的奶奶,几年前查出患病,医生跟她儿子说:“看老人家有什么心愿吧。”儿子的腿当时就软了。儿子嗫嚅着说不用她照看双胞胎,让她好好享清福。老太太嘴上说着好,送走儿子和一双孙女后就审问起老头儿。
素知老太太脾性的老头儿将儿子“瞒着”的嘱托抛却,和盘托出,老太太一屁股歪在椅子上,差点儿掉下去,幸好老头儿一把扶住。“老伴儿,你可得挺住。”老头儿的眼泪都快掉出来了,别看此时他扶着老太太,这么多年,他和这个家都是老太太扶着的。医生告知结果时,儿子软了腿,他则黑了眼。
“还有多长时间?”老太太醒了醒神,问道。
老头儿嘴唇直打哆嗦,老太太一个眼神扫过去。
“两年。”老头儿赶紧说。“够了。”老太太的眼神定了定。之后,赶着老头儿买了好多医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之类的,天天翻看,还常上山。“老太太没念多少书,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但路旁山上那些草她都认识,有什么功效能治什么病她都知道,都是自己看自己学来的,自己给自己开药方。”婆婆边走边说。
身后仍不时有人超越,有的朋友搭伴,有的夫妻同行,也有父母带着孩子,几乎都跟婆婆打招呼。婆婆向来持雅守静,不承想竟是“社牛”。腿不知什么时候不软了。
“早过两年了。”回应过招呼,婆婆接着说。
“怎么?又做手术了?”
“这不两年后去复查,医生一看居然好多了,就是胸那儿严重。老太太当场拍板,全部——”婆婆右手一扬,我知道那是“切除”的意思。
“后来就是子宫。老太太说都这个岁数了,儿孙都有了,该得的都得了,留也没有用,牙都没咬就切了。”岔口处,婆婆挥挥左手,女儿率先跑向上山的路。身后,一个瘦削老头儿面朝矮松修剪成的“大南山”一声接一声地喊。
“最后到胃了,说至少得切一半。老太太犹豫了一下,也就一下。”婆婆又说,“有一次我见了她,见她头发都长好了。”
“假的,真的早化疗没有了。不过假的又怎么了?比真的还好看。该吃吃该喝喝该跳跳,前一阵广场舞比赛我还领队呢,不说谁知道我身上有病。再有两个星期,樱花就要开了。”婆婆模仿着老太太的话语。
电光一闪,婆婆哪里是在说双胞胎的奶奶,分明是在点我。病中的我,一直沉沦,昏暗了自己,也昏暗了世界。
第一个亭子位于半山腰的陡坡上。那个坡儿得有60度,快赶上十八盘了,如果有台阶,我肯定也会手脚并用爬上去。我双手叉住腰,告诉股直肌坚持住。终于到了,提着的那口气一松,身体面团一般瘫坐。遛山的人都会在这里休息,平喘回力。我们上来的时候,前面的人刚离开。
低一寸为水,高一寸为山。山风从四面八方涌来,将一众清凉景象呈现。东望莱山,凤凰水库像一块巨大的碧玉砚台,绵延的南山峰脉如一架墨绿屏风,碧蓝的海在砚台外、屏风后铺展。往西望去,南部新城铺陈脚下,一楼高过一楼,欲与山峰试比高。一条凌空飞起的快速路,将视线往南一直延展到那不知名的山脉深处。
北面是塔山主峰所在,三和塔巍峨矗立。这座高39.9米七层八面的仿宋建筑,是烟台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一来它海拔最高,二来它意义非凡。“三和”,天和地和人和,万般皆和;又称“三合”,儒释道三教合一。
“啊——”婆婆一声大喊将我游走的神思拽回,她转头瞅着我,“你也喊喊,把体内浊气和那些不好的东西,都喊出来。”我张了张嘴,没喊出来。
“喊山喊山,就得喊出来。啊——”婆婆转过身继续喊,一声高过一声。有的山给了回声,有的不知流失游逸到哪儿去了。山里还传来其他声音,某只鸟在某棵树上鸣叫,某只蟋蟀在某块石头下练嗓,一辆汽车从隧道冲出来咆哮,“大南山”那个瘦削老头儿还在喊着号子。
“喊出来吧,没人会笑话你,山更不会。”再回头的婆婆,在晨曦的背景画中,脸色竟还亮了几分。
环顾四周,山石无言。有风吹来,树枝摇晃。往山上去的人消失在拐弯处,山下的人离此尚远。山海路对面的峰峦黑黝黝的,竹林寺隐匿其中。
“啊——”我努力呼出一大口气,喊声闷闷的,没走出多远就被车流给弹了回来。
“再来!”婆婆眉眼带笑。
“看我,妈妈!啊——啊,啊,啊——”女儿手把护栏,抻着脖子大喊。
“啊——”回音传来,女儿瞪大双眼,“妈妈,对面也有个小孩儿!”
“是呢,她在跟我们打招呼。”“你也打个招呼。”“我们一起。”“啊——”我把着栏杆,跟女儿一起喊。喊声从车流的上空飞越,回音往复。更多鸟儿、虫儿、狗儿叫起来,迎春花、杏花、李子花的香气随风缠绕树梢,和声舞蹈。
此时八九点钟,太阳悬于穹顶,金色的光芒笼罩着墨玉一般的塔山,晨雾聚拢成云,飘在山边。闲逸的白,衬托得三和塔更加黑重沉稳,飞檐更翘。山下的人正在攀爬陡坡,我们抬脚朝第二个亭子进发。
路边向阳处,崖坡底,几块巨石斜卧。轻抚,像冬天的炕一样暖。仰面躺于其上,闭目浴于暖阳之中,应是美事。抬头忽见崖顶虬枝斜逸,一朵桃花赫然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