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关隘 巍巍雄关天下闻

□晋华

字数:3107 2024-05-08 版名:文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关”在古代往往是一个王朝的重要门户和屏障,一处处雄关要隘,从南到北遍布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展现着震撼人心的历史沧桑,雄奇悲壮的风骨品格,特别是它们积淀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和蕴含的民族精神,构成了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山海关——万里长城第一关
  “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渤海之滨,绵延起伏的燕山山麓,有一座雄伟的城楼,依山临海,景色十分壮丽,这就是历史名关,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的美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地处东门的镇东楼气势雄伟,地处要隘,是山海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其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五座敌楼,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在一千多米长的长城线上,称为“五虎镇东”。
  长城自关城蜿蜒南下,在南海口急骤转折与海岸平行,在距山海关4公里的渤海入海。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俗称“老龙头”。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巨龙,那么长城入海的部分,就宛如这条巨龙在引颈戏水,老龙头正是这条巨龙之首。老龙头地势高峻,为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军事防御体系。
  一脉青山,山光积翠;一汪碧水,水色含青。老龙头伸于渤海之中掀浪戏水,面对波涛汹涌、云水苍茫的大海,独具海上长城雄姿。古老的城墙下,朵朵浪花轮番冲击,曾经硝烟弥漫的坚固建筑透出历史的沧桑,举目望去,巍峨的长城与苍茫的大海紧密相连,海天一色,云水茫茫,令人胸襟开阔,豪气激荡。老龙头脚下的海滩,显出的是另一种柔美的风情,依青山,抱绿水,恬静悠扬,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在湛蓝的海水和金黄的沙滩间勾勒出一个弯弯的月牙。长城,碧海,蓝天,别样的诗情画意,更难得的是自然天成。
   嘉峪关——长城饮马寒宵月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林则徐在《出嘉峪关感赋》中这样感叹。河西走廊多雄关,雄关之最嘉峪关。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有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靠起伏连绵的马鬃山,东接酒泉,西通敦煌,地势险峻,建筑雄伟,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部起点,是明代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丝路咽喉、西域重镇,因而又有“天下雄关”之称。
  嘉峪关由外城、内城、瓮城三部分组成,环环相套,蔚为壮观。外城西门上的关楼、城墙都由青砖包砌,上设瞭望孔、灯槽、射击孔等防御设施。正中凸出,辟门向西,门额上刻着“嘉峪关”三个大字,此乃嘉峪关之正门,也即大明王朝最西边之国门。关楼巍巍高耸,雕梁画栋,飞檐如翼,威严如昨。登楼远眺,但见天高云淡、雪山隐隐、戈壁茫茫,塞上风光尽收眼底。一条长城(实际是一道厚土墙)从关城角楼蜿蜒往南延伸,极目不见尽头。在广阔无垠的戈壁滩中,现在看起来实在显得既细且矮,且已经风霜满脸,岁月留痕,只剩下一串断壁残垣。站在嘉峪关城楼上,面对空旷的戈壁和肃穆的祁连山,心中百感交集,当年厮杀征战的铁骑、南来北往的商旅,都随着岁月流逝远去了,只留下这么一座孤零零的城楼,像个苍老的战士,聆听着远去的鼓角和战马的嘶鸣。
  剑门关——蜀道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的名诗《蜀道难》道破了入川路途的凶险,让蜀道因难行而闻名天下。而一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更让蜀道咽喉广元剑门关段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成都出发,穿过绵阳、阆中就进入剑阁县境内,沿着山谷中弯弯曲曲的公路直奔剑门关而去。剑阁县北的剑门山,东西横亘百余公里,绵延起伏断崖峭壁,山若刀削直插霄汉,峰峦似剑独路如门,自古为蜀道要隘。进入幽深的峡谷之中,一路可见前人留下的“第一关”“剑阁七十二峰”等碑刻。行至大、小剑山中断处,只见两壁对峙,咽喉处气势恢宏的剑门古关雄踞关口,关楼门洞上的石匾刻着“剑阁”二字,阁檐下高悬匾额“天下雄关”,飞悬的檐角挑向两侧耸立的峭壁,正像杜甫《剑门》所写:“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猎猎飞舞的大汉旗帜在城楼上飘扬,一群飞鸟如飞箭一般,从庄严威武的城墙箭楼射出,引人遐思无限。城楼门口两个全身盔甲的武士持长矛守卫着大门,栩栩如生。
  《蜀道难》中这样描写:“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由此可见蜀道是多么惊险。两千多年间,剑门关一直占据蜀道的核心,曾是川陕交通的唯一通道,是连通中原与西南经济、文化的主动脉。先秦时期蜀王遣五丁劈山开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建关设尉挺进中原,盛唐时期唐明皇保身南下栖身避难,元朝时期蒙哥跃马扬鞭创立社稷。从这里走过无数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留迹剑门,千古绝叹。
  娘子关——城外青山城下河
  “雄关百二谁为最?要塞三千此关名。”娘子关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山西省平定县内,它扼晋冀之咽喉,古称“苇泽关”,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妹妹平阳昭公主曾率兵在此镇守,故称“娘子关”。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九关”,“九”并非实数,而是代表了皇家至尊。作为历代兵家必争的要隘,名垂青史,令人向往。娘子关还有着独特的北疆风貌和清秀的南国景致。平阳湖里荡轻舟,峡谷绵河任漂流。百尺悬崖观飞瀑,险关名隘论春秋。而有着流水家家过,涌泉处处来的娘子关村,更是欣赏太行山水上人家的好去处。
  历经风雨的娘子关城,如今静静地守在群山之中。现存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筑,有南、东两座关门和长达650米的城墙,中间为居民区。城南门,上为门楼,下为砖券,雄伟高大,蔚为壮观。城门上书“京畿藩屏”四个大字,门洞前是近百米的石铺车马道,形状不一的石头已被磨得精光发亮,马踏深坑至今清晰可见。关城内,有关帝庙、真武阁、水包钟等建筑。宿将楼建于门洞之上,平阳昭公主的塑像安坐其中,衣衫飘飘,剑锋似雪,想当年,不知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
  关城东南侧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长城依山蜿蜒,巍峨挺拔。台阶非常陡峭,每个台阶大约有一尺多高,却又非常窄,脚只能半侧着踩在上面,登城远眺,天地辽阔,令人振奋。或仰看苍山巍巍,或俯视大河滔滔,山光水色,与古老的娘子关城相映成趣,有明有暗,若浓若淡,险山、河谷、长城宛如进入一幅水粉描绘的山水风景画中。
   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亦是商贸重镇。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公元前121—111)始已有2100多年历史。四郡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而两关就是阳关和玉门关。敦煌为四郡最西,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分为南北两路,向北经玉门关进入哈密、吐鲁番,向南经阳关进入楼兰、若羌。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阳关、玉门关均是汉代重要的军事关隘,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的要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相传其时西域和田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而得名。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今天的玉门关已是满目沧桑,关址仅存一座由黄土夯筑而成的方形城堡,堡西、北各有一门,城门外墙斑驳脱落,城门内亦是荒草萋萋。站在城门下,放眼望去,残垣断壁高低起伏,莽莽荒野,早已不见那旌旗蔽日、铁戈铮铮的战争场景,亦不见缓缓行进的驼队和络绎不绝的商旅,映入眼帘的只是辽阔的戈壁及满目的黄沙,从高高隆起的干裂坚硬的黄土层,从渐渐断裂的厚实粗糙的表面,审度茫茫的戈壁荒原和眼前的四方土墩,有一种近乎凄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