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还是要读的

——一个历史老师的读书闲谈

字数:1146 2024-05-08 版名:悦读
  □段 勇
  就像女孩子总认为自己的衣橱里缺少一件衣服一样,我也觉得我的书架上始终缺一本书。所以,我没事就喜欢逛逛当当,这么多年的零花钱,基本上都买了书籍,也给孩子买了书籍。
  在合理范围内你愿意读什么,你愿意在哪里读,你愿意思考或者纯粹消遣都取决于你自己而不是别人。千万不要把阅读搞得有太大压力。你喜欢小说就读读小说,你喜欢散文就读读散文,你喜欢历史就读读历史好了。世界那么大,可惜你不能去走走就读读游记。
  我很喜欢大兵在他的书中所说:“平行世界、多元生活,愿你我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我们做不到,就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小小羡慕一下又有何不可?我是历史老师,以前喜欢看历史故事,大多时候看历史故事是为了上课用,因为孩子们喜欢听历史故事。这两年喜欢看历史评论,尤其最近看了一些张宏杰老师的书。他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总是那么深刻,仿佛能化身为书中人,用那个时代的眼光去看那些人、那些事。从《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你可以看到一个精明算计的农民皇帝朱元璋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的,吴三桂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何进行忠孝不能两全的艰难抉择;从《饥饿的盛世》,你可以看到康乾盛世下隐藏的种种社会危机,也能全面了解文字狱竟然还有那么多种类;从《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你会发现这个“完人”其实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小老头,他虽官居极品,但是患有皮肤病一生难愈,身体半边麻木,一只眼睛几近失明,几个女儿婚姻极不幸福。正因为有了人,历史才变得更加鲜活和可亲。
  作为历史老师,课堂育人是我们这个学科必须要承担的职责。历史课上除了学习古代的辉煌、近代的抗争,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未来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历史课其实也肩负着讲中国故事的重要职能。读了张维为老师的《这就是中国》,才能明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自信来自哪里……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却是能让学生学起来津津有味的东西。
  韩寒在《后会无期》中说得好:“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我仿写了一下:“虽然我们被无情地改造,却依然我行我素。”前几天爱人对我说:“你难道没发现我最近不说你了?”我想了想还真是,我说:“看来我最近表现不错,都没有给你教育我的机会。”爱人瞄了我一眼,说:“这么多年说你有什么用?”这难道是放弃对我的改造了?我不禁窃喜,当然结果肯定是我想错了。周国平先生在《人生之谜令我入迷》中说:“在婚姻这部人间乐曲中,小争吵乃是必要的音符,倘若没有,我们就要赞叹它是天上的仙曲了,或者就要怀疑它是否就要临近曲终人散了,在夫妻吵架中没有胜利者,结局不是握手言和,就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今天还在被改造和进步的路上,感谢爱人对我的不放弃、不抛弃。
  苏轼在《定风波》中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也好,雨也罢,只要有书在,生活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