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着,生命的姿态

——《淝滨札记:醒着》读后琐思

字数:1640 2024-05-08 版名:悦读
  □朱林芳
  吴福雷的《淝滨札记:醒着》这本书有着厚重而睿智的文字,读后便觉得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激荡人心。
  全书分为五个篇章,篇章标题的中心语分别是“絮语”“琐思”“对话”“记录”和“断章”。吴福雷说,醒着是一种姿态,它用思想舞蹈,以表达自己的存在;用梦想放歌,以抒发自己的快乐。醒着是一种禀赋,不刻意,不是经营,命该如此。追问是它的习惯,凝视是它的偏好,冥想是它的游戏。醒着是一种慈悲,是源于慈悲情怀的对世间万物的吸纳与融通,对人性高点的瞻仰与敬畏。
  我还觉得:醒着,折射他思想的奔腾。
  独上高楼,凭栏远望。身处城市的繁芜中,他享受独处的孤独。树木的葱茏、白兰的沉静、凉风拂过的联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成为他神游四方的自足与惬意。
  穿越黄山隧道,在变换中,他想到人内心的隧道。自然的隧道从进入时便有灯光,心灵的隧道更需光明,光明为生命领航。
  基于南怀瑾、巴金、季羡林等大师的一生,他对教育进行思考:教育应走出机械教育的误区;教育应走出全才教育的误区;教育应走出精英教育的误区;教育应走出书斋教育的误区;教育应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教育应走出知识教育的误区。
  生命、生活、工作、亲子、风物等,都成为他笔端的记录。“我思故我在”,他正践行着思想的奔腾,这是一种安静的“万马奔腾”,更无处不在地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有所思便有所得,生活因思考变得充满诗意,工作因思考变得深入透彻,思想因思考变得更加灵敏深邃。奔腾的思想,汇聚成一条河流,唱着生命的欢歌。
  我还觉得:醒着,饱含他对文化的热爱。
  巴金先生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吴福雷对文学的热爱,尤其体现在他对读书的理解上。书中,鲜有对读书的大声疾呼,但却有对读书与教学的深刻思考。演练了几遍甚至十几遍的“精品”课,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枝节都是经过认真考虑和周密计划的。然而,这却不是我们理想的语文教学。吴福雷说:“因为胸中积蓄不够多,便少了些底气,少了些底蕴,更少了些创造和真实的生成。不读书,我们会成为教学的奴隶,因为执行永远不会得到快乐;读书,我们会享受教学的快乐,因为读书会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本已存在的激情和创造。”没有充分的感知,又怎来如此深刻的体会?
  吴福雷不仅热爱读书,更是笔耕不辍。几乎每一次与他相遇,他都会呼吁小学语文老师们,“每天过一段有文字的生活,诗意的生活”。是呀,这样的生活我们渴求,但他已过成了现实。他说:“文字书写本身就是我生命的桃源,我庆幸选择了有文字的生活,藉此可以安放劳顿的心,藉此我们也就不会错过更不会辜负自己的生命。”
  所以,让我们拿起笔,再也不要说:我写不出来。只要用心,三言两语,日积月累就能创造奇迹。所以,让我们拿起书,再也不要说:我太忙了。只要想读书,哪怕五分钟,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会有的。
  热爱语文,追求高品质的提升,过一点有文字的生活,字里行间,就是执著而无悔的心。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对得起文化、文学的传递者这一职业的神圣要求,岂能不好好读书?
  我还觉得:醒着,绽放他生命的姿态。
  生命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吴福雷以“淝滨散人”自居,因“平庸无用”,故自有低调之必要。因“不为世用”,故更应着力自身之修为,兼助同仁以成业。因“闲散自在”,故可得自然之奇景,文艺之奇趣,生活之奇味,独立之思想与人格亦得以保全。
  “生命絮语”中,述说平凡的人生,撼人心灵的语言中,是对简单幸福真谛的抒写。“社会观察”中,即便是抛弃垃圾,这些细微的情节,也弥漫着生命的炽情,膨胀着热爱的风帆。“教育琐思”中,每一次的即兴发言,都透射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深沉的思考。在“亲子对话”“风物记录”“思想断章”中,更是勾勒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每一面似乎都是生命姿态的展现,或认真高昂的,或浅吟低唱的,或激情澎湃的,或静默忧伤的,或睿智高远的……我想或许这就是他生命的姿态吧!
  读完此书,我仿佛看见:一个思想奔腾的智者,一个对文化热爱的学者,一个绽放生命精彩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