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事业中的守望与创新

——记陕西省汉中市滨江实验第二小学教师胡玲

字数:1675 2024-05-08 版名:新闻

  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至今已有27个年头,胡玲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工作中,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热爱三尺讲台,扎根一线教学;她敢于不断挑战自我,凭借满腔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作风,创造了优异的工作业绩。
  对于出生在教育世家的胡玲来说,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师者”文化时刻都在浸养着她的内心。如何践行“为人师表”,从而实现教育梦想,成为她毕生的追求。


  □赵钦钦
  
   勤思善研,孜孜不倦三尺台
  多年来,胡玲对教育始终充满着热情,涉足多个领域坚持不懈学习钻研,先后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高效率学习训练师、学业规划师等职业资格,受聘为陕西省红领巾巡讲团巡讲师、陕西省12355心理社会工作者、汉中市红领巾巡讲团团长、汉中市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专家、汉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家,在全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宣讲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一百余场。作为编委,胡玲参与编写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效率学习训练技术》,并运用此项技术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多年的实战经验及教育理论研究,成就了她综合性、灵活性、多元性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她具有宽度、深度、厚度和温度的个人风格。
  胡玲秉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理念,为实现“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的愿景而不懈努力。她勤思善研、敢于创新,打破传统德育评价模式,构建了“少先队成长银行代币制”阶梯式五维德育评价激励体系,形成了每天、每周、每月、每期、每年阶梯式德育评价新样态,激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她以“为每个孩子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负责”为宗旨,构建学校“润物无声”六大德育课程体系。她研究心理学,开展“自然学习法”师资建设,深入班级给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她组织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家长指点迷津,分享现代父母科学育儿全新理念。
  匠心躬行,一片丹心育栋梁
  胡玲常说:“符合规律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教育要培养心智自由的终生学习者。”每天处理完学校日常事务,她便关上办公室门,开启沉浸式备课模式,深度研读教参,设计精品课程,只为给学生呈现高质量的思政课堂。自成为陕西省第九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以来,为了讲好道德与法治课,推动相关学科建设,胡玲带领工作坊全体坊员常态化开展坊内研修和多坊联动大教研,促进思政教学质量提升。虽然胡玲要面对日常繁杂、琐碎的学校管理工作,但依然坚持扎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一线。她经常深入课堂指导青年教师听评议磨课,组织2022版新课程标准学习分享会,开展“思政+”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讨会,为思政教师作专题讲座,深入山区学校开展“组团式”帮扶,积极参加省市级示范课展示交流活动,提升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效发挥工作坊的专业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她撰写的十余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教育期刊发表;主持和参与的十余项省市区级课题顺利结题;作为汉中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评委,培养多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参加陕西省第四届、第六届中小学课堂创新大赛活动荣获二、三等奖;参加由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指导、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名师名家培育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好教师”教学研讨,在活动中进行公开课展示。

  胡玲经常告诉青年教师:“思政学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方式的创新。”按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胡玲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思政课程的性质,结合教材内容和地域文化,打破学科划分壁垒,从综合育人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生活兴趣、真实问题情境出发,带领学校青年教师分别进行了不同年段的“思政+跨学科主题学习”创新和实践。利用第二、第三课堂,采用长短课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我与汉江水”“舌尖上的浪费”“花草奇遇记”“丝绸之路的奥秘”“行走的思政课堂”等跨学科主题活动。
  耿耿园丁情,拳拳育人心。绿绿芳草园,代代后来人。胡玲用初心担起肩头的使命,用智慧润育学生的成长,用爱心让满园桃李吐露芬芳。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更是课堂艺术的创造者,德育文化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