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与“地图”,两种学习模式的对比与理解

□何 捷

字数:2190 2024-05-05 版名:知行
  在《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一书中,作者雷纳特·N·凯恩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教学中,我们在起步阶段需要建设“路线”的学习模式。从终身发展的角度看,教师需要让学生完成对“地图”学习模式的建设与拓展。
   其一,理解两种模式的概念
  1.路线,隐喻着简单、机械地达成训练目标的学习方法。
  例如,当人们来到一个陌生区域,设定目的地为某一个餐馆的时候,因为缺乏了解,需要了解抵达目的地的路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到达这个餐馆最近的路。之后根据路线,记住沿途关键的几个标志性建筑物,称之为路标。人们需要忠实地按照路线行进,这样才能确保准时到达餐馆。
  使用路线,是抵达目标最简单的方式,达标的效果也能得到保证。使用路线的缺点是:单一固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人们所有注意力都集中于各个路标。在到达目标的同时,人们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这样的体验,无疑是枯燥的,收获也是匮乏的。
  2.依然以在陌生区域中行走为例,理解地图。
  人们在这个区域生活一段时间后,开始对周围环境感到熟悉。此时,即便每天依然是从酒店到餐馆,行走的线路不变,也会开始留心沿途的风景,形成短暂闪现的地图。也就是说,在原有的路线基础上,又增添了沿途的绿植、商铺、车辆、行人等丰富的形象。再过一段时间,人们会更加了解这个区域内的建筑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发现周围的剧院、洗衣店、购物区以及其他的住宅区等。在人们的感受中,这个区域不再是生硬的路标,而是有了烟火气。
  此时,人们对这座城市获得了许多的个人了解,不但可以自由地抵达餐馆,甚至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会绕道去看当地的风景,或者购物等。至此,地图在脑海中形成——获得关于这个区域总体的印象,建立了更为复杂与庞大的网络图谱。地图形成的同时,人们可以借助这幅地图,实现更多样的目标,解决随机生成的问题。更有意思的是,抵达餐馆的路线也变得丰富起来。
  对比“路标”和“地图”,在四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
  1.信息量。路标简单,地图复杂。
  2.获取方式。路标获取的方式是接受,是他人告知的。地图获取的方式是探索,经历的是个体的实践。
  3.体验感。按照路标行进,容易按图索骥。形成地图后,体验更为个性且丰富。
  4.变通性。路线局限性大,不容易变通,一旦某个路标损毁,程序卡壳,很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系统崩溃。地图有较大的灵动性,因为是自我建立,因此可以灵活运用,随机应变。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时,还有备选方案。不同路径的体验感、获得的学习结果也不同。
   其二,认识“路线”与“地图”两种模式下的学习
  1.二者可以综合运用,既需要“路线”,也需要“地图”。
  从短期学习效果看,“路线”能立竿见影。例如:课程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路线”模式,基于目标的抵达,直接付出行动,使目标和结果保持一致。“路线”模式也提醒教师:指导中需要优先设定目标,同时计划好抵达目标的方式、路径,让学生借助科学、简约的流程,采用有效的方法,精准抵达。
  从长期学习效果看,专用“路线”会让学习索然无味,造成思维的僵硬与固化。因此,必须建设“地图”学习模式,让“路线”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形成的基本技能,成为建构“地图”的阶梯。“地图”的建设,让学生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作出反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获得“地图”而设计的学习,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更为灵活地掌握知识,将各种学习材料和已有的经验不断组合、加工、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将全新的学习内容融入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全身心参与,激活对未知的好奇,让学生富有创意地完成计划,达到目标。
  2.“路线”与“地图”的博弈,须让“地图”模式逐渐占据上风。
  在学习中,“路线”的优势显而易见。“路线”学习可以给出快速的、可见的结果,而且结果很容易衡量。“路线”学习变得容易被测试,教师更容易控制。为了追求高分,大量教师明确发出呐喊“为考试而教”,生产出许多畸形的,为获得高分的教法、教学模式等。这些行为的本质就是去除对人的基本认识,对学习发展的预期,是极为露骨的功利主义。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地图”模式逐渐占据主流。
  其三,为素养而教,合理设置“路线”与“地图”两种学习模式
  1.在某项技能的练习掌握起步阶段,以“路线”模式为主。
  为了让学生尽快获得某一学习项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以设计“路线”的学习模式,但不应将其视为终极的学习目标,而应视为进一步学习的准备阶段。
  2.在提升与进阶时段,创设情境,创建“地图”学习模式。
  新课标以任务群的理念,重新组织与呈现学习。首先,充分理解目标,掌握与目标相关的多元内涵。其次,根据目标创设情境,转化为学习任务,设计成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其间,完成学习感受与体验。
  以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为例。学生要在此单元学习并掌握“预测的基本方法”。学方法、用方法是目标。除了在课文学习中,结合文中批注,体会预测生成的路径之外,还可以提供一篇较长的文章,让学生尝试自由预测。之后进行讨论,总结出多种预测的结果,最后进行比对。在预测结果和原文结局的差异比对中,让学生总结并提取“准确预测”的规律。教学不满足于学会一些“口号式”的预测方法。诸如:根据插图预测、根据标题预测等。学习的重点要放在预测的实施过程中,让更为多样灵活的预测方法为学生所掌握。
  课内学习还可以结合课外学习,在单元学习中,让学生参与到预测的实践活动中,在更为复杂的情况下,真正去预测,在真实的预测活动中,掌握有用的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