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角下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探究

□丁宝庆

字数:2871 2024-05-05 版名:教育理论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模式。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为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它具有民主性、主体性、创造性及和谐性等特征。个性化的人才需要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必然要有个性化的教学,对标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小学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必须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推进。因此,中小学要以个性化教学场域为基本坐标,从场域理论的深度去理解教学实践中的场域空间、认知惯习和交互资本,解决影响个性化教学实践面临的关键问题和现实障碍,推动个性化教学场域的净化,动态性认知惯习的形成和内生型交互资本的强化,推动个性化教学实践不断向前,推动中小学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趋向实现。
   一、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的场域理论分析
  中小学教学是中小学整体生态场域的一个子场域。中小学个性化教学的场域理论分析,是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而展开的。基于场域理论的惯习、资本和场域分析认为,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是教学互动场域、教学认知惯习和教学交互资本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教学互动场域、教学认知惯习和教学交互资本为基础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性形态。
  中小学个性化教学的场域理论的分析中,教学互动场域指的是个性化教学所面临的内外部基本教学环境和条件,体现在中小学整体的生态场域和课堂教学的内部场域。教学认知惯习指的是个性化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个性化教学实践的一系列教育规范、策略与机制的认知,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认同、认可和共享的意识和想法。教学交互资本指的是中小学个性化教学主体在实践中通过开展个性化教学而能够争取到的资本改善和积累。
   二、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的现实障碍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不断完善,教学育人的成效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小学个性化教学作为培育个性化人才的前沿理念和有效模式并未真正在课堂教学之中得到理论层面上的推广和应用。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在中小学教学中遭遇了“束之高阁”的境地,并未在中小学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服务促进和带动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一)个性化教学互动场域相对封闭
  课堂教学的内部场域是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面临的最直接场域。传统的中小学是一种控制取向的模式和形式,从上而下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和目标完成基本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变成了教学内容的机械呈现者,缺乏必要的教学个性化思考,缺乏基本的教学智慧和启发,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设计权在中小学的严格要求之中逐渐丧失,教师不愿意也不敢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二)个性化教学认知惯习相对陈旧
  个性化教学认知惯习指的是中小学教学主体对于个性化教学的相对稳定的观念认知和固定行为倾向。当下中小学个性化教学认知惯习相对陈旧,具体体现在中小学主体认知惯习保守、教师认知惯习迟缓和学生认知惯习静态。
  中小学不愿意在个性化教学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部分教育管理者,个性化教学实践控制得不好有可能演变为一种绝对教学自由,对现有教育规范、策略和机制的突破,最终导致教学失去中小学教学的控制,而这不利于中小学教学稳定,也不利于中小学稳定发展。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真正能够实现认知模式的突破,改变自身的基本教学行为倾向是比较困难的。个性化教学实践一旦铺开,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落实,而这对于原本已经非常忙碌的教师来说是极其不情愿的。对于学生,学习的惰性和对安逸学习节奏的依赖性会导致部分学生在教师开展的个性化教学实践之中,出现明显的认知惯习静态,即学生的认知惯习不能跟上个性化教学的实际和实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之中,并不受用个性化教学新模式。
  (三)个性化教学交互资本相对薄弱
  个性化教学交互资本是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得以推进落实的内在动力。交互资本的充足与否对于更好地推动个性化教学实践的强度有重要影响。从目前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来看,个性化教学交互资本相对薄弱是现实存在的,体现在文化资本相对欠缺、经济资本相对不足、社会资本相对有限。
  三、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的改进策略
  中小学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小学人才全面而有个性成长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指引下,净化个性化教学互动场域、改变静态型教学认知惯习、强化内生型教学交互资本是推动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的基本改进策略。
  (一)净化个性化教学互动场域
  教学互动场域是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的基础环节。推动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中小学要着力净化个性化教学互动场域,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向中小学教职工传递,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形成对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理性认识。同时要积极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式,为个性化教学实践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外部人才培养环境保障,确保个性化教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改变静态性教学认知惯习
  教学认知惯习是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中小学个性化教学相对主体要致力于改变目前静态性的教学认知惯习,建立基于默契达成的场域规则,指导个性化教学场域的健康发展。中小学主体要将个性化教学列入到基本教学策略和机制选择之中,从育人高度赋予其应有的实际价值和时代地位。对标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适当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和个性化教学认知,在中小学内部形成一种共同培育个性化人才,开展个性化教学实践的看法和认知,达到统一思想和深化认识的目的,引导教学主体共同致力于个性化教学实践的开展。
  (三)强化内生型教学交互资本
  教学交互资本是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的关键部分。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的本质是中小学教师主体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交互的基础是教学资本的获得和收益。鉴于此,中小学要从教学交互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入手,不断强化和持续刺激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行为和行动。中小学要通过加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素质、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让中小学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文化资本投入到个性化教学实践之中,实现对个性化教学理念和内容的传递,获得学生的尊重和敬重。通过不断扩大中小学教师的文化资本收益,强化中小学教师参与个性化教学实践的基本动力。
  教师因为个性化教学实践获得的社会认可也要考量。中小学要致力在营造良好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标准方面有所作为,在进行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的评价和评选时,对在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重点考虑和推荐,向社会传递明确的信号,引导社会关注这部分教师,促进这些教师社会评价的优化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增加其基本的文化资本收益,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效应,形成工作合力,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践之中,研究个性化教学实践,创新个性化教学实践,破除以往教学内容同质、过程雷同、评价趋同、产出一致的教学窘境,培养真正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个性化教学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