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园”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

□付家鹏

字数:1555 2024-05-05 版名:教育理论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业成绩和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地理园”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特有的“第二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优势明显。通过创新“地理园”的使用方法,在“地理园”进行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将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地理实践力融合起来,这对深化地理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在中学校园里建设开放式“地理园”是地理教学的独特要求,“地理园”以模型设施为主,将课本上平面的图表展示在了立体多彩的模型上,通过对“地理园”内模型的观察、思考、讲解等综合性体验,为学生开辟全新的“第二课堂”。“地理园”一般包括天文望远镜、地动仪、立体世界地形图、水循环示意模型、地质构造地貌模型、地震地貌模型、各类外力作用地貌模型等。创新使用地理园,可以采用学生参与、学生讲解、学生讨论的方式,就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遇到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与老师交流,独立自主地理解复杂的地理模型,用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例子、新颖的形式、清晰的图表为全校师生对地理模型进行深刻的解读。
  地理园开放式教学可以采用的过程是: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专题→小组合作完成专题的设计→教师参与的引导与启发→小组再讨论、再思考→地理专题的成果完成与提交→小组在学科节活动上为参观学生讲解地理模型→引发参观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活动归纳与总结→学生提交科技小论文在校刊上发表。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给了学生们充分的选题自由,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题推进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小组成员合作解决,教师只在一些重要节点上进行答疑并提出对课题改进方向的建议,这种双向交流的状态很好地避免了教师单向“满堂灌”的局面。
  以黄土地貌为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从感性出发,将自己熟悉的景象和模型上的地貌对应起来,把典型的黄土地貌类型如黄土塬、梁、峁的概念与自己脑海里的风貌建立起联系,对黄土地貌有一个最基本的把握。其次从理性角度研究问题。如:黄土地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除了中国世界还有哪些地区有黄土地貌?如何对黄土高原进行整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搜集相关资料,并探索与该地貌相关的民歌、方言、服饰等知识,将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这时,黄土高原不再是单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地理名词,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地理学融合在一起,试图用地理学解释身边的事件和现象,这就是地理实践力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后角色扮演,学生充当“讲解员”对该地貌进行生动、清晰的讲解,通过讲解活动,学生对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讲解结束后,还可以提出新问题,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既培养了学生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的批判性思维,又使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的“灌输式”向主动的“汲取式”转变。
  “地理园”活动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发现兴趣点→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深化理解→成果展示→归纳总结。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完全贴合新课标理念下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完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获得知识与获得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多次教学实践,调查发现参加“地理园”的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与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很多。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科上成绩的提高,更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精神,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传统教育所欠缺而国家又大力倡导的,且对学生自身发展影响也是深远的。
  地理是一门与实践及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在传统的课堂中,长期单一的谈话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而在开放的“地理园”中,学生接触到了生动立体的模型,会由于环境的变化而自然产生好奇、新鲜的感觉,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