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议题式教学,激活初中道法课堂

□张 敏

字数:1583 2024-05-05 版名:教育理论
  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争辩性议题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当前的议题式教学实践中存在教材挖掘不够、选材不能立足学生生活、缺乏多样化评价等问题,下面尝试探讨如何组织一堂更具设计感、烟火气的初中思政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挖掘,议题选择效度不够
  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任务布置代替议题甚至没有议题或泛化议题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出现漫游式、散点状,一旦对学生参与情况把控不足,往往时间不够用,也容易导致教学呈现松散自由式或者多中心、忙碌式的状态。究其本质,关键在于对教材内容缺乏有深度的挖掘,对议题内涵和认识存在偏差。
  (二)缺乏有效设计,学生参与度不够
  当前许多教师在开展议题式教学活动时,缺乏有效的议题设计内容,且议题内容缺乏延展性,议题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学生无法切实感知到议题式教学的趣味与优势,参与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而且部分初中生由于面临中考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学习和记忆理论知识,对议题式教学的认识不足,从而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过度参与和投入精力。
  (三)缺乏有效评价,多样化反馈不够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引导性、总括性、活动性、德育性的学科,能为学生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现行的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忽视综合性评价,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占比过大,忽视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利于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合理挑选议题
  提炼议题、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精选素材必须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目标、素养要求、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对教材内容高度熟悉,在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提取教材中的精华元素,使之成为高效的议题内容。一个科学有效的议题应该具备可议性、耐议性和思想性,必须能够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也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有话说,服务于全体学生。所确定的议题必须充分体现教材价值立意,展现学科魅力。
  (二)立足学生生活,提升课堂参与
  初中生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限,好奇心重但缺乏耐心,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学会融会贯通和能力迁移。不能立足学生生活就会失去撬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杠杆。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实际生活,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深度发挥情境议题教学的优势,使课堂更具生动性,切忌一味“高大上”。例如,在“遵守规则”一课中,教师可以“电动车乱象”为主线设置教学情境,将“电动车加装雨棚”“一盔一带”等生活话题引入课堂教学,既可以引发学生的普遍共鸣与深度思考,又能够提升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
  (三)实施有效评价,明确学生发展方向
  缺乏多样化评价会令议题式教学实施的效果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评价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学生自评和互评。例如,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中,教师可以拟定议题“致敬中国天团”,并提供烽火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时代奋进时期的人物资料包,学生分组为“天团候选人”撰写颁奖词并展示,教师通过汇报成果对小组进行评价打分,学生通过评价量表进行互评与自评打分,最终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和个人。学生既可以学习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也能在合作研究中感受到集体和个人、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议题式教学时,应基于教材的深度挖掘,选择可议性、耐议性和思想性兼具的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融合多样化评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议题式教学,充分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探究,提升自我认知。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大河坎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