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连心桥”让教育不再“单腿走路”

□于晓斌 魏代英

字数:1729 2024-05-05 版名:理论
  家校共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其重要性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学校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学生的一致,是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缺少的条件。”家校共育的理想状态应是家校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到思想统一、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克服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家校共育机制,
  让家校合作由无形变有形

  首先,要把家校共育工作列入学校章程和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家校共育的理念、共育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等。其次,学校要把家校共育作为年度工作计划重要内容列入学校日常工作安排,同学校其他重点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第三,成立家校共育工作实施团队,根据家校共育要求,进行具体分工,实施分工合作机制。同时结合家校共育工作的原则和重点,拟订家校共育的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进一步规范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根据学校家校共育实施考核意见,定期开展家校共育评选表彰活动,用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热情和信心。第四,加强家校共育团队建设。要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全体教职员工、优秀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共同参与的家校共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定期研究家校共育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构建家校互动教育模式,
  把家校良性互动做“实”

  举办专题讲座,让专家引领家长。通过家长学校实现家长与教育专家的互动,是提升家长育人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专家深入浅出的理论引领、科学实用的方法指导和活生生的案例分析,向家长宣传家教常识,帮助家长开阔视野,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意识,进而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委会主阵地作用,通过编印《家长手册》《家长之窗》等专刊,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
  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积极创新载体,拓展渠道,为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创造条件。此外,学校还可以面向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和社会实践,聘请优秀家长、法治校长等担任课外辅导员,倡导有爱心的社会各界人士来做“教育志愿者”,组成家校教育共同体。这样,各种教育的积极因素被充分调动起来,有效的教育合力逐步形成。
  创新形式,彰显特色,把家校共育做“活”
  实施开门办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年级家委会要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等情况,参与研讨学校的发展规划。有的学校家委会成员还轮流驻校,参加学校例会等。还可以广泛开展“我为学校发展献一策”征集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家长为学校持续、优质发展,共谋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当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带着亮点进家庭”家校联谊和“走十村、访百家、听千言”等假期集体家访活动,让老师们深入到家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进行无缝隙全面访查,并有针对性地对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让每一位家长能够与自己的孩子进行精神对话,以此拉近教师、学生、家长彼此的心理距离,达成共识,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丰富互动内容,把家校共育做“亮”

  第一,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建设符合家庭实际的特色家庭文化,设立家庭“孝心日”,开展“孝星评选”,让学生学会感动,懂得爱与被爱,在家中实现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的转变;学校不妨设立“爱心基金会”,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互助互动,让困难学生与经济富裕的学生结对子,变学业上的资助为“爱心储蓄”,把温暖和爱心送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活动中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博大爱心的同时,也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互帮互助、真诚相待的亲如兄弟姐妹的关系。第二,做好宣传工作,为家校共育夯实舆论导向。一方面,要做好学校显性文化宣传。家长对学校最直观的体验来自学校的显性文化,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风、学风、校风等,这些独特的精神文化,既是师生对学校共同精神价值的认同,也是师生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文化财富,它就是一门最优秀的隐形课程,彰显出一所学校文化的承载力与厚重感,自然会极大地提升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媒体做好宣传。学校可通过校报校刊、公众号、美篇、简书等及时发布学校的各类活动,打开一扇社会、家长了解学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