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不再有距离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字数:1424 2024-05-01 版名:悦读
  □潘麦丽
  “教育的大道理从来不是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知识本来也是扣人心弦的。”在未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时,对于心理学我始终保持着敬畏感。心理学涉及内容较广,其有效应用更是教育多年来的重点课题。在执教的数年中,自己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应用某些心理效应,但是其运用方法与策略并未形成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我在假期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受益匪浅。
  本书共分为三辑,分别为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以及管理中的心理效应。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书中获得自己的感悟。
  该书中介绍了“超限效应”,故事讲述的道理也浅显易懂,再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更令人茅塞顿开。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所以班主任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能过分着急,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应该从“小要求”着手,提一个不复杂的、容易达到的或通过少许努力就能够完成的要求。
  我班学生阳阳活泼好动,性格外向,对一切充满新鲜、好奇。课堂上听讲时经常搞一些小动作,虽然经常被提醒,但是他依旧难以做到端端正正地坐着听完一节课。我发现他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对于学校的各项纪律不以为然。他经常与别的同学打架,班上很多同学被他打过。当你问他为什么打别人,他一脸的茫然,使劲摇头回答“不为什么”。他对我的批评教育并不反驳,但屡教不改,并且和我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通过对他家庭的了解,我发现他的父母工作都比较忙,经常不在他身边。他种种行为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注意力,这才是他表现不佳的根本原因。于是,我对他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虽然阳阳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但是我特意让他负责班级纪律的管理,将自习课班级的管理权交到了他的手中。让他成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我并没有给他提出任何“要求”,而是赋予了他权利。而当他负责这一“工作”之后仿佛变了一个人。不仅在自习课上保持安静,在课堂中,他也逐渐改变了自己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了认真履行我布置的“工作”,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了全新的改变。他在我的“认可”中找到了那个更好的自己。“以诚心换真心”,学生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
  此书中提到的“扇贝效应”同样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案例中家长因为没有兑现奖励而让孩子出现了“罢工”的情况。本来是为了促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建立,却变成了孩子行动的“目的”。班里有个学生叫哲哲,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了这个孩子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但事情却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美好。一天在上早自习的时候,我发现哲哲在忙着写作业、抄作业。为了改掉他的这个坏毛病,我将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只要做到按时完成作业一周我就奖励他一个文具盒”。他眼中满是怀疑,为了让他相信,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了这个“承诺”。从那以后他为了这个文具盒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作业,遇到不会的还会找我解答,就这样通过一周的努力,他终于赢得了“文具盒”。我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我问他为什么高兴,他说因为得到了文具盒,我问“还有呢?”他说:“还有老师的肯定与包容”。我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告诉他:“你是优秀的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他小小的眼眶中泛起了泪花。
  “心灵”的距离可以像一条千年的沟壑难以逾越,也可以像一弯浅溪一迈而过。在教育的世界中,“距离”的长短需要我们用真心去丈量,用心理学知识去缩短。真心希望每一位教育者都能消除心灵的距离,让师生的关系亲密无间,让教育人生一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