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幸福出发

——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字数:1544 2024-05-01 版名:悦读
   □任晓莉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到教育,总是与一系列矛盾和悖论联系在一起,比如管教与自由、慈爱与溺爱、幸福与痛苦、希望与失望……人们在不断地探寻以期得到答案,养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断地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呢?正是带着这些疑问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是由女画家李跃儿撰写的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她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以平等的生命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开始享受欣赏孩子们创造的多彩世界。这是一部爱育的宣言:居高临下的教育会压抑、束缚甚至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的爱育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作者在书中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阐述了成人、教育者、老师、父母——不当的教育对孩子身心造成的影响与伤害。
  通过读这本书,也让既身为教师也身为母亲的我有了新的思考,让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我们应该尊重、理解、支持孩子,而不应该灌输与强制,现在的孩子不缺吃穿,不缺玩具,绝大多数孩子也都能上得起学,那么现在的孩子幸福吗?我以前给孩子上课时也经常说:“看你们多幸福,有吃有穿,有父母爱,我们小时候……”可孩子们好像不大认同我的观点,有的默不作声,有的直接就低声说:“幸福什么呀,一点也不幸福……”使我非常震惊,非常意外。后来我问他们向往的幸福是什么,他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有的说想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不起床,躺在床上睡懒觉;有的说想真真正正地放个长假去海边玩;有的说可以买很多好吃的在床上吃,不要听到父母的唠叨;有的说老师能不能少留点作业,给我们点自己的时间做些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情……
  孩子们向往的幸福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但却简单朴实。深入地细想,他们说的只不过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些事情确实让他们感觉不自在、不舒服,甚至不幸福了,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社会、教育者、老师、家长——太多因素导致孩子没有幸福感。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竞争压力大,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便不惜重金、不遗余力地给孩子开小灶,送入各种补课班“深造”,效果却在意料之外。
  很多时候,成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那么,孩子想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跃儿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教育不得法,抽去孩子的自然属性,按照成人的想法去塑造,本质上就是一种严重的“毒化”,它使得孩子丧失了作为人的基础,最后只能成为“非人”。作为孩子的家长或老师,我们要知道儿童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儿童正处于探知世界的阶段,处处与成人作对,处处执拗。为什么会这样?皮亚杰有个说法,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如时间不能倒流、空间不能重叠、因果必定关联,等等,不理解就会哭闹,这是作为人必须经过的阶段。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他们,就会切断他们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就会丧失思维能力;如果强行阻断,比如采用打骂的方式,不但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造成心理问题。
  合上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段文字:“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爱来爱孩子,同时要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人、爱所有美好的东西,保护孩子懵懂的心,让他们有一个温暖的港湾。”今天,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大声呼喊:“把幸福还给孩子,向幸福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