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校共育中渗透孝文化

□周珊求

字数:1534 2024-04-28 版名:教育理论
  新时代的少年受社会、网络等的影响大,个人意识强,家长容易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少学生对师长的付出感到理所应当,孝亲意识淡薄。渗透孝文化进行家校共育一方面可以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让小学生在孝文化的熏陶下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家庭和睦。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策略,为家校共育以及孝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孝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情况
  党和国家重视弘扬孝文化。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弘扬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支持传承孝文化。孝顺父母,美德之本。将孝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教育之中,促进学生孝意识的培养和孝美德的形成,既能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又能促进学生家庭和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受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优胜劣汰、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影响,现代青少年的个人意识逐渐增强,家长和学校容易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及良好品质的培养。
  二、小学家校共育中渗透孝文化的策略
  (一)家庭是培育孝文化的沃土
  教育始于家庭。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中,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溺爱孩子,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孝亲意识营造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家庭氛围。家庭应当适当开展养成教育的孝善实践活动,如亲子共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蕴含孝文化的书籍,让孩子在个体的亲身体验中,在与家人的情感互动过程中,感受孝文化,学会感恩。
  (二)学校是传播孝文化的主阵地
  在学校这个主阵地中,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和趣味运动,狠抓文明礼仪的教育,营造良好的孝文化育人氛围。在家校共育中,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家庭开展“家长课堂”,通过学习古代孝亲文化、学生对家长行跪拜礼、亲子互助游戏等形式,唤起学生的孝亲意识。
  (三)社会是孝文化发展的大课堂
  新时代下的孝文化是将传统孝文化赋予新内涵,为社会教育环境注入新鲜的血液。传统孝文化是对父母、家庭长辈孝顺,新时代下的孝文化还应加上民族和国家的维度。发展孝文化必须在革故鼎新的同时与时俱进,具体表现是将孝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责任。将家庭中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孝文化推进至社会这个大课堂,需要每个人的学习和努力。
  三、孝文化的渗透将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
  家校共育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家长课堂”不仅让家长和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还让其他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等加入。学生对父母行感恩跪拜之礼时,父母也对爷爷奶奶表达感恩。这是整个家庭的互动,这种“孝”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中国传统精神的延续。在“家长课堂”中,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更加亲近,两者的教育理念更加契合,家校共育的目标更快达成。因此,孝文化的渗透是家校间互相试探、互相接受、共同进步的发展过程。
  此外,教师在讲授蕴含孝文化的课文或知识时,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内在道德感以及其他情感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孝亲意识,渗透孝文化的教育。以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为例,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舍生忘死、不怕牺牲,这与我们新时代的“孝”不正是契合的吗?在那个黑暗的时期,无数英勇志士为了解放中国而努力,为了千千万万的父母、家庭牺牲,这难道不是一种“孝”吗?
  小学是培养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小学家校共育中渗透传统孝文化,有助于孩子接受优秀孝文化的熏陶,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