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孙琳沫陈振峰

字数:2949 2024-04-28 版名:教育理论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和政策,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但目前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019年2月,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审议、由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文件重新定义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部署要求。同时,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指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怎样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笔者曾对咸阳市及省外几个地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对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
  (一)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设点布局严重失衡。以咸阳市为例,按照现有设施条件,全市中职学校每年仅能够容纳学生约1万人,而近三年平均每年初中毕业学生约4万人,现有学校虽已不同程度改造扩容,但仍然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特别是主城区,随着未来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西安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中职学校将无法满足群众子女就学需求。
  (二)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据调查,中职教育专业建设同质化、同类化问题比较突出,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没有完全对接地方支柱企业需求,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不强。信息技术、学前教育、交通运输等3大类专业,占据本地区中职学生的90%,尤其信息技术高居66%,机械加工专业学生仅占4%,而每年企业员工流失率高达40%,急需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三)重视程度与职教地位严重不符。个别地方没有理清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就业创业的关系、与民生保障的关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重视不够、支持不够、宣传不够,特别是没有向群众讲清中职教育在升学和就业方面的优势,从而导致由内及外、从上到下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还不高。
  (四)企业需求与政策落实严重不符合。各地虽然都开始出台校企合作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但在金融、土地、税收、信用、奖励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导致政策引导激励性不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动落实“重要办学主体责任”的意愿不强烈。
  (五)外省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在与威海、宁波、常州、南昌4省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考察调研中了解到,它们各有千秋、特色鲜明,它们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联合体等方面,各具特色,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也积累了许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二、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考察调研咸阳市及外省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先进经验和做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多启示,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是思想重视是做好职业教育的保障。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做到思想解放、理念超前,敢想敢干、真抓实干,切实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不断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二是创新发展是做好职业教育的动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是具有开创性的改革,思路上、机制上、措施上如果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一味沿用既有文件内容,注定原地踏步,缺乏发展活力。常州等地的发展成果,就充分说明了只有跳出常规思维,敢为人先,才能推动改革走向纵深。三是凝聚合力是做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我们既要统一思想,统筹好发改、教育、人社、财政、工信等各部门力量,不断健全完善部门配合、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也要将产教融合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四是产业集群是做好职业教育的基石。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产业聚集区域有更多的企业存在,对做好职业教育及产教联合体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无锡、苏州、太仓等地区有大批的产业集群和现代化企业,他们的发展需要大批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产教联合体,能有效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就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职业教育,也为产教联合体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通过实地调研和考察,我们对职业教育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和举措。
  (一)高点定位新时代职业教育。按照“优化布局、扩容提质”的思路,确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擦亮职业教育的名片,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组织各级职教专家,编制职业教育专项规划,突出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二)打造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借鉴山东、江苏等省市先进经验和做法,着力打造本地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突破现有政策制约,先试先行,积累可以推广的经验。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依托本地高等职业院校优质资源,逐步建立中职、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体系。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多元立交的培养机制,坚持试点先行,探索职普融通发展之路。
  (三)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借鉴威海、宁波等地经验,按照“学校自主,政府统筹”的原则,严格专业审批和淘汰制度,以就业面广、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硬核”基础专业为主,科学制定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具体意见。紧贴地方产业,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开设紧缺专业,限制和调控现有专业,推动职业学校错位发展。借鉴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成功经验,由高职院校牵头,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建设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管理,生产性实训,提高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装备水平,降低中等职业学校重复性建设消耗。
  (四)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内,构建本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引入7S管理机制,提高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推进职业学校标准化办学。加大对外办学力度,积极引入德国AHK,努力打造规模大、品种多、技术领先的国际职业技能认证。
  (五)建立教育教学研究和咨询制度。借鉴威海做法,建立本地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设立专职职教研究院,建立贯通省、市、县(校)三级职教科研机构业务纽带,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职业学校改革提供指导。职业学校要加强课题研究,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职业学校要实施智慧教育,实现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围绕“职教富民”目标,强化技术技能培训的广度与深度,提升产教融合工作的质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的建设,为职业教育和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持续的动能。中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聚焦教师能力提升,锻造优师队伍;聚焦课堂革命,打造“生态课堂”;聚焦创新创业,形成典型工作案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孙琳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陈振峰咸阳市秦都区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