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更需做好 “课后服务”

□龚俊波

字数:1202 2024-04-28 版名:理论
  随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师培训作为教师职业素养提高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和教师的青睐。但因培训时间相对有限,参训教师个人素养参差不齐,其培训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为最大限度地放大教师培训效应,培训方还需在培训课程结业后,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做好“课后服务”,真正让教师受益、让学校受用。
  紧盯“窗口期”
  巩固“课后服务”成果

  “窗口期”,指培训方在教师培训课程结业后,引导其迅速内化培训成果并及时运用于教育实践的最佳时期。“窗口期”由于教师培训刚结束,培训的热度还在持续发酵,许多培训教师都有一种跃跃欲试、大显身手和大干一场的想法和冲动,是巩固培训成果的黄金期。
  因此,作为培训方,要把握“课后服务”的“窗口期”。一方面学习任务清单化。教师培训结业时,为巩固培训成果,培训方要结合培训的内容、目标和要求,为培训教师设计清单化的学习任务,让教师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展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强化培训效果。另一方面教培实践序列化。实践出真知。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是教育实践。培训方要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培训内容谋划好短期和中长期教培实践方案,为培训教师提供可参考、可借鉴、可操作的基本遵循,让后续的培训实践工作做到有理、有据、有序。
  夯实“攻坚期”
  物化“课后服务”成果

  “攻坚期”,这里即指培训方在教师培训课程结束后,指导教师将培训的理论所得转化为现实成果的过程。“攻坚期”所需时间相对较长,它是教师结合自己的培训心得,在培训方的协同支持下,立足校情生情进行的一种教育新实践、新探索和新尝试,是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大胆改革和自我突破,是物化教师培训成果的关键期。
  因此,作为培训方,要夯实课后服务的“攻坚期”。一方面建立导师成长制。为了进一步提升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有意向继续深入研究的教师配备相应的导师,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形式,为培训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遇到的瓶颈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破解问题的过程中凝练实践智慧,形成可推广、可应用、可复制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建立研修共同体。研修共同体,是相对于培训教师所在的学校而言的。培训方可以在培训结束后选择有研究意愿的学校,以培训内容为研修方向,以学校为实践基地,以学科教师为实验团队,以培训专家为引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式,不断突破教育实践中的难点堵点,并形成符合育人规律、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物化培训成果。
  此外,培训方还要在培训教师应用培训所学取得成果的“收官期”,做好成果宣传推介工作,放大培训成果的映射效应和辐射功能。一是“走出去”,培训方可以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如研修平台、教育网站、教育公众号等),将培训教师(学校)的研究成果以精品案例的形式予以推荐。二是“请进来”,培训方指导实践学校采用培训成果现场交流会的方式,并给予适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通过专家互动、经验分享、成果展示等活动,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