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爱的图书馆里上小学

□成尚荣

字数:2435 2024-04-28 版名:理论
  图书馆是神圣的。不过还有更美好的表述:亲爱的图书馆。其实这是一本书的名字,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纪实作家苏珊·奥尔琳。书的扉页除了引用了大家熟悉的博尔赫斯在《诗人》里的那句话“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外,还引用了福克纳《八月之光》里的一句话“记忆首先是相信,然后才是记住”。
  这些话我都记住了,因为我相信。我相信图书馆的神圣在于她的亲爱;我相信亲爱的图书馆才是真正属于儿童的,属于所有爱她的人,也因为亲爱,所以大家才会爱上阅读。
  在我的记忆中,我曾经复建过一间学校图书馆(准确地说是一个图书室)。我做过20多年的小学老师,1962年开始任教,没几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整整10年。“文革”中,我发现楼上一间房子里堆满了书。好奇心让我从窗户爬了进去,满屋的书,一堆堆,一捆捆,落满了灰,厚厚的,一层又一层。我总觉得每一本书都有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深情而又无奈地望着我:“快来解放我们吧,快来整理整理,快让我们到阳光下去,到我们应该待的地方去吧。”这样的眼神,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于是,我下定决心,帮助这些“书们”。我有三位男学生,他们都爱读书,我们四人在一起是忘年交。我们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所有的书都搬了出来,擦去书上的灰尘,按文学类、科技类、艺术类重新排列起来。每干完一个半天,我们都是大花脸,从头到脚都是灰,挖出鼻孔的是一个个小黑团。记得一天上午,校长站在楼下,好似在寻思:成老师和他的学生在干什么?她没有阻止,只是默默地看着我们。透过她的镜片,我看到了赞许的神情,当然还可能有些疑问:这应该是你们干的吗?老校长前年刚仙逝,但她的目光与那些图书的目光交织在一起,那么深情,又那么复杂,恍如昨日。老校长的心中一定有句话:学校是该有个像样的图书馆;没有图书馆的学校还叫学校吗?
  后来,图书馆(图书室)终于建成了,而且开放了。地方不大,却是学校最闪光的地方、最干净的地方。没有任何任命,我自然成了“文革”后首任图书馆“馆长”,我那三个学生也自然成了首届“馆员”。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应该对这座图书馆大喊一声:“亲爱的图书馆,我们爱你!”这三个学生在图书馆里上了七天小学。
  但是,经历多了,思考也多了、深了一点:图书馆的亲爱还应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意蕴。我记得英国有所学校,他们有自己的办学主张,形成了全新的办学模式:“在博物馆里上小学。”当我读到这句的时候,我心里为之一颤:多好的理念!当时还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我:“在图书馆里上小学。”这是迁移,不是原创;这是预想,却应该而且可能成为现实,也许这是办学的最高文化境界。
  细细想来,“我在图书馆里上小学”至少有几层意思,其意境是意味深长、令人深思的。
  其一,学校里应该有图书馆。今天的中国,这在中小学已经不是问题了,不同规模的、不同格局的、不同格调的图书馆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这是了不起的进步,让图书馆更加亲爱起来。不过,这样的进步似乎还不够。我想起恩格斯的名言:“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所谓文化上的进步,是以文化的实质——人化,以及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构,还有文化的行为与复数上去理解和阐释的。意思很清楚:图书馆不是展示厅,更不是摆设,而是让人来用的,让大家来读书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享受“天堂”里的一切。于是一个命题自然诞生:图书馆是学校文化的中心。
  这是无锡市新吴区幸福外国语小学校长陈罡提出来的。陈校长是不是这一命题的首提者,我没考证。其实这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它内涵的真解读和真实现。我的解读是:图书馆是学校的文化标识。有图书馆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校的文化既体现在教室里,又凝结在图书馆里。图书馆是学校的文化标志。它是学校文化的象征,有什么样的图书馆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文化的标高,是学校文化、思想的高地,召唤着、鼓舞大家向高地进发,从高地攀向高峰,读者与作者在山头拥抱,高呼:“亲爱的图书馆!”一位学者曾这么说:人类的文明可以发生在战场,也发生在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生活在学校文化中心的孩子们会在文化上进步,挺直精神的脊梁。在图书馆里上小学,就是在文化上每年都有进步。
  其二,图书馆应该开发图书馆课程。课程是文化的形态、载体,也承担着继承、发展文化的重任。图书馆课程让阅读更有目的、有计划,更结构化、系列化。我的设想是,图书馆课程应包括:认识图书馆课程——走进图书馆、认识图书馆、触摸图书馆,在图书馆里走一走、坐一坐、翻一翻各种图书。图书馆阅读课程——语文的阅读、全学科阅读、自由读等课程。其中的自由阅读课程可能“无组织”却是“有纪律”的。文献搜索、研究课程——在浩瀚的书海中,快速、有效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学习与研究有益的文献,提取有关信息,学会发现、学会研究。图书馆活动课程——读书会、朗诵会、演讲、戏剧表演、电影课,等等。学生特需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发挥他们的优势,发展他们的特长。图书馆服务课程——在图书馆为教师和同学服务。在图书馆课程里学习,应看作在图书馆里上小学。
   其三,我大胆设想,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图书馆连续性或非连续性地上一段时间的课,从早到晚。图书馆连接着整个社会和世界,在图书馆上小学既是与社会、大自然对话,也是拥抱人类、拥抱世界。当然这里有许多具体问题和细节,涉及课表、教师、方式、评价等,还是很复杂的,但是做个实验,来次变革性探索,不是不可以吧?我相信,这样的学习,儿童的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是非同寻常的;儿童的眼界肯定是开阔的、宏远的,儿童文化认知一定会更深刻,得到一次跃升。
  何止是小学呢?中学、大学不更应该去尝试吗?马克思那个在图书馆留下的“脚坑”不是告诉我们一切了吗?
  亲爱的图书馆,亲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万里长城、黄河长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春节的鞭炮,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亮,温暖的汉字……还有人类一切的一切,都在里面。我们应该相信:在亲爱的图书馆里上小学,是人类最美妙的时光。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