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提质

——2024年陕西省“大思政课”观摩研讨会观察

字数:1146 2024-04-24 版名:成长
  □王文军
  前不久,由陕西省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相关学校、博物馆等单位,在宝鸡举办了2024年陕西省“大思政课”教育观摩研讨会。本次活动有两项任务: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教材,选取第十章第一节中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授课内容,由三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开展同课异构;二是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究周秦优秀文化当代价值”为主题,开展“大思政课”观摩研讨。
  本次研讨活动的一大创新,是开展了“大思政课”教学观摩研讨。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冯盛国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员刘瑞雪的联合教学(刘瑞雪负责文物介绍,冯盛国负责深度解读),不仅挖掘了文物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激发了学生探究周秦时期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欲望。
  比如,通过“大盂鼎”的讲解,冯盛国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联系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逨盘”是家族美德传承、德行伦理的代际传承样本,两位授课者通过对“逨盘”的探究,引导学生体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对党的反腐倡廉和自我革命的信心,更加坚定了他们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在“何尊”展厅,刘瑞雪详细介绍了“何尊”的出土、年代等基本情况,冯盛国深度解读了“何尊”122字的铭文,重点解读了“中国”二字的象形构成,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冯教授和刘老师对其他文物的讲解,厚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了伟大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和梦想精神,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源自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觉性。
  在我看来,本次“大思政课”观摩活动既不同于一般的研学体验活动,又区别于一般的思政课堂教学,原因有三:首先,这是一节完整的思政课,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有育人目标、要求和方法,有重点难点区分,按照课堂思政教学来组织;这堂课有学生的参观体验,有教师的讲授和解读,有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其次,该课又属于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在社会,授课人既有思政课教师,又有博物馆讲解员,教学评价多元化。最后,本次“大思政课”以文物为主要资源,综合探究了周秦时期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治等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凝练优秀文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授课真正实现了不以教材为唯一。
  “大思政课”作为一节完整的课进行综合设计、多主体组织,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第一次尝试难免存在困惑。比如,“大思政课”如何科学地组织实施?如何从社会资源中生发原理,归纳结论,实现思政育人之目的……凡此种种,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究,不断建设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