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新思考

□段婷梓

字数:1406 2024-04-21 版名:知行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是明清小说单元,《智取生辰纲》和《范进中举》我都采取了任务清单的方式带他们学习,虽然有十五分钟自读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还有五分钟讨论交流的时间,但事实上,孩子们读书仍是有问题的,仿佛不会思考、不会表述和回答。另外,在时间上,都是用了两节课时间。现在看来,这样一课的内容,安排两课时也是合理的,只是我个人仍是讲述得太多,孩子们的理解力还是非常欠缺。鉴于此,接下来的《三顾茅庐》,我想改变策略。
  首先带着他们去读书。这也是受特级教师张亚凌老师的启发,我见过她的读书批注,相当细致,思考密集,从而教给孩子们一种读书的方法。的确如此,读书分精读和泛读,有些文章、书本读得越细收获越多,值得精读;有些文章、书本,略微翻看即好,权当放松消遣,不必久留。这里的关键就是如何选择取舍。只是当我们还不会读的时候,又何来这样的辨别力呢?所以,先要让孩子们学会读书,其实也就是学会思考。
  像《三顾茅庐》这一篇,必然是值得精读的,首先在于领会文章的妙处,作者的高明,各种关系铺垫伏笔,面上的内里的含义等,这方面让孩子们领会后,接下来如果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乐意去读经典,更多更好地去感受经典的魅力,受其滋养,那再好不过了。如果能恰到好处地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阅读的天窗,让他们从此爱上了读书思考,作为一个老师,此为莫大荣幸矣,心满意足矣。
  《三顾茅庐》课文选取的篇幅较短,我计划这样操作,首先带他们精读第一自然段,大约需要十到十五分钟,我个人有些急躁,常常赶时间,这节课我打算说得慢一些,细一些,让孩子们领会得多一些。然后让他们去读剩下的内容,再给十五分钟时间。剩下的十分钟请同学们分享,什么地方让你产生了思考,表述出来。我会把课本投影到大屏上,让孩子们看得见,学得着。这就要求我自己的展示要足够翔实,写在旁边,让孩子们去模仿。
  整篇课文按教材的要求,重点是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点要有针对性地讲,教他们分析表述的方法。其他的内容就全在于老师本身的领悟力了。
  具体上课时,带着孩子们精读第一段,一句一句地读,比如,从“两次不遇”可看出这次拜访的缘由,也就是故事的起因。接下来整段话都是对话描写,关公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里我提醒大家关注一个“礼”字和一个“惑”字。一个“其礼太过”,说明关公之礼和玄德之礼是不同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孔明的认识不同,因而态度不同。所以,关公认为兄长有“惑”,而实质上兄长心意坚决,惑的是关公自己。从张飞的言语“村夫”“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显示出他性情的粗暴鲁莽与急躁,由此玄德叱责张飞,在他的言语中,也有一个“礼”字,他说:“汝何太无礼!”张飞知错后,玄德又叮嘱他:“汝若同往,不可失礼。”又是一个“礼”字。
  这是教的过程,接下来,让他们自己来,只要从某字某句中谈出自己的见解,就要给予肯定,并进行指导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不一定能完全跟上节奏,那也不要紧,读书的兴趣,思考的能力不是一天能培养出来的。只要能启发他们的某一个思考点、行动点,就是好的。
  这样的教学尝试,目的是教孩子们如何读书、如何思考。经典的作品,值得逐字逐句地读,从文字背后,我们能发现文章的奥妙与作者的匠心独运,并从中有所收获,仿佛真的与文本合一,与书中的人物合一。如果书还能伴随孩子们度过漫长的人生岁月,相信他们每读一次经典作品,都会有新的收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