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先读

□雷 艳

字数:3003 2024-04-21 版名:教育理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高度重视整本书阅读。不仅在课程目标中对各个学段提出了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要求,还在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设置三大层面六个任务群,而“整本书阅读”位于拓展型任务群首位。新课标在“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板块,对整本书阅读给予了较为详细的指导,这更加明确了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内容的价值和地位,我们深知读书对于一个人提升认知、塑造人格、铸就品格、引领价值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愿意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受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往往重课文轻读书,重成绩轻阅读,重结果轻过程,教材中向学生推荐的课外书,很多教师完全将其划归为“课外”。学生读没读?读的效果如何?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下面,笔者从明确阅读价值、建构阅读策略、统整阅读过程三个方面作以阐述。
  一、提前精读,明确阅读价值
  此处的“阅读”特指整本书阅读。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提前精读整本书。从二年级开始,教材的“快乐读书吧”向学生推荐了相关书目,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提前阅读,了解教材推荐的是系列性的整本书(如五上《中国民间故事》),还是连贯性的小说(如六下《鲁滨逊漂流记)》,是童话故事(如三上《安徒生童话故事》),还是中外名著(如五下《西游记》)……教师要提前了解作品的内容、体裁、价值、主题等信息,并进行梳理和提炼。
  阅读前期,大家可能还会遇到一种情况:同一本书,市场上有不同的版本,学生该读哪个版本?这时,教师要进行横向精读,即阅读不同版本,从内容、审美、语言、结构、主题、学情等多个维度对比、分析、评价,从而选择阅读价值最高、营养最丰富、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一个版本。
  确定版本后,教师还需进行纵向精读,即从语言风格、人物塑造、叙述方式、审美取向、人文情怀、人生哲思、主题意蕴、写作背景等多角度进行深入挖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作为一个纯粹的专业的读者,可以不受课程限制,不受学生认知特征限制,站在“本我”的角度充分感知文本,发掘作品的原生价值。然后,再站在“学生”的角度,筛选、梳理出作品的教学价值,使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更好地受到作品的熏陶,汲取营养,丰富精神。如《中国民间故事》一书,语言风格平实朴素,形象贴近生活,想象夸张巧妙,文学影响深远,传统美德流传至今。但是民间故事里存在着一些与现代生活和公民社会不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如穷人往往勤劳勇敢善良智慧,富人每每懒惰凶残贪婪愚蠢,有些主人公利用“小聪明”坑蒙拐骗,这些是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的。通过纵向精读,可以确定《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1.梳理并探究民间故事的特点;2.通过画思维导图、做人物名片、开辩论赛等方法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悟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3.通过开展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如果将发现作品的原生价值比喻为“广撒网”,那么确定教学价值便是“精挑选”。只有经过层层筛选,帮助学生提前把关,才能保障后期整本书阅读的高质量、好收益,才能真正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依标据本,建构阅读策略
  新课标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助推器”,是开展教学的指挥棒。只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手中的文本(这里指“整本书”),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这就是依标据本。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要依标据本建构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阅读策略,为学生搭好向上攀登的梯子,引导学生兴味盎然、持之以恒地阅读整本书。
  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快乐读书吧”以及三至六年级对应单元语文要素的梳理,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便有章可循。以教材五下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例,本单元分别安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引导学生走进四大古典名著,学习联系上下文、跳读、借助资料、结合影视等方法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课内得法,课外用法。本单元“快乐读书吧”向学生推荐《西游记》,引导学生阅读第六十一回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片段,学生就能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开展自主阅读。这样,单元学习助推学生由篇到本的阅读。同样,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预测”,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等书籍时,教师就可以运用这一策略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了如何提问,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书时,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度阅读。教材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合适的抓手,教师要根据教材编排特点、课标相关要求以及学生的学段特点,综合运用批注、抓关键句、赏析语言、对比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立体的适切的阅读策略体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不但要手握“标”“本”,还要不断学习,汲取新知,更新理念(如图文转换、信息建档、思维导图、项目驱动、内容重构、多元联结等),用敏锐的触角、广阔的视野、先进的方法、巧妙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精心规划,指导阅读过程
  明确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最后要思考的是如何保障良好的阅读效果。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有的书籍学生阅读时间比较短(如二上《孤独的小螃蟹》等),有的书籍学生阅读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如五下《西游记》等),但这都有别于一两个课时的单篇教材,整本书阅读空间更大、时间更长,所以教师要注重过程性的组织与监控。因此,在开展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心中要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如何推荐?如何推进?如何分享?在陪伴学生整个阅读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行持续、深入的阅读。
  一是课堂阅读要重视。阅读前期的课被称为推荐课、导读课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制订阅读计划,帮助学生做出理智的阅读决定,让学生清醒地知道自己有能力读完这本书。中期课程被称为推进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应用阅读策略,在书中走上几个来回,有新的阅读发现,产生新的阅读体验,获得新的阅读动力。终期课程被称为交流课、分享课等,重点关注学生终结性阅读成果的设计、展示、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阅读能力的发展、提升。当然,整本书阅读的课型并非局限于这三种,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学生具体的阅读等实际情况,适时作出相应调整。教师的“干预”,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较大程度地避免了“蜻蜓点水”、“电力”不足、半途而废的低端阅读,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二是课后阅读不能少。阅读课给学生带来的阅读动力是有限的,真正的阅读实际是学生课后的自主阅读,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评价监测、交流互动等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为学生的自主阅读续航。
  整本书阅读不应以“本”的结束为终点,每一本书的阅读是学生漫长旅程的开始或其中的一部分,一本书中的营养会流淌进学生的另一段阅读旅程,一本本书汇聚起来才能形成学生完整的精神生命。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做一名真正的阅读者,保持热爱,垂范学生;做一名积极的先行者,开山铺路,引领学生;做一名谦逊的同行者,倾听心声,点亮学生。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