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还要拿出实招硬招

□付 彪

字数:945 2024-04-17 版名:声音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相继召开2024年全省基础教育和教师工作会、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启动会,部署2024年全省基础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各项任务,启动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各项工作。其中明确提出,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提级审核制度,规范审批流程,实施清单管理。严格控制面向中小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工作,压减“进校园”事务数量,切实减轻教师负担。(4月8日《四川工人日报》)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主要指承担的非教学任务过多,挤压了教师备课、辅导以及个人休息时间。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地政府,出台了不少为教师减负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让教师专注教学并非易事。在一些地方,教师依然深陷“旧负担”未卸“新负担”又来的困局,甚至出现了“越减越重”的现象。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认为,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对教师减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态化推进意识不强,协同机制未建立,“进校园”事务审批制度不完善,加之部分家长对教师有着过高期待与过度依赖,存在“甩手掌柜式放任”和“投诉举报式参与”的现象,教师为自保“不被追责”不得不做大量非教学工作。
  教师负担过重,不仅事关教师群体的合法权益,也关系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代表委员们也开出了专门“药方”。诸如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进一步明确教师权责;构建科学合理的减负机制,细化教师减负清单,纳入各级督导内容;改革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标准。这些都是好建议,值得采纳。
  笔者认为,为教师减负,还要拿出实招硬招。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切实将教师减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教育政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完善部门协同机制、非教学任务准入制度等。尤其要强化执行联动,持续开展非教学任务问题专项整治,健全减负工作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刮过之后“涛声依旧”,给学校和老师提供拒绝非教学类任务的底气。
  同时,让教育督导“长牙齿”。坚持依法治教,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对照教师减负清单,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督查问效。同时,畅通公众意见反映渠道,鼓励公众对违规“进校园”情况进行举报,对查实的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支持教师减负工作。多措并举、多方发力,才能让教师减负摆脱纸面减负,真正产生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