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雷 丽

字数:1475 2024-04-14 版名:教育理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此获得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创设与教师的引导下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旨在通过应用内容、应用方法等形式,对案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
  一、借助问题引导,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的问题引导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内容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性提问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与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与思维的碰撞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提升思维能力。
  以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在学生已经学会背诵本首古诗后,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本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之前还学到过作者的哪首诗?两者之间有何区别?”教师通过结合学生之前所学知识与现在所学知识相对比,使学生在回顾和探究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布置案例作业,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课后作业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查缺补漏,提升学习质量。在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既能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发展,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实现语文学科的价值。
  以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本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征、形状、作用等,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程与下一节课程的《蟋蟀的住宅》结合起来布置案例作业。教师可以以预习《蟋蟀的住宅》为引,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比分析并说明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习作练习为学生布置一篇观察日记,让学生对家中的某一事物进行观察,以此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借助课前导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氛围的重要环节,但部分教师过多地关注导入的趣味性,忽略了导入对学生的启发意义,使得学生在导入环节并没有学到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为此,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创设多元性、探索性的课前导入,为学生创设适宜其发展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以四年级上册《扁鹊治病》为例,在本节课正式开始前,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本节课程的视频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氛围中;而后,教师通过动画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提问:“你们知道扁鹊是谁吗?他的职业是什么?他给谁治病被拒绝了呢?”学生通过提问再次回顾文章内容,以此提升学生对本节课程的理解;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本篇文章的猜想,并对文中的人物作出相应分析,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案例分析法,可以让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接触到更加新颖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以此调动课堂的轻松气氛,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促进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利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创新意识和提升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城关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