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少年班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关育兵

字数:1195 2024-04-10 版名:声音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2024年少年班的复试结果出炉,全国拟录取247人,均为初中应届毕业生,年龄不超过15周岁,学校将对他们采取“预科—本科—硕士”贯通培养。这也意味着,考进西安交大少年班就能享受“一考免三考”——免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待遇。(4月5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九派新闻》)

  该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评论两极分化,有网友称这些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少年班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成长。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少年班是失败的人才选拔方式,会将孩子卷入教育竞赛,给社会带来学习焦虑。在少年班开办的近50年里,有许多成就,但也确实不乏被毁的个例,甚至有亲历者现身说法,这些都成为意见相左观点的张本。
  少年班出现的基础,是确实有一些孩子智力突出,在某些方面明显优于同龄人,这是公认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既然如此,采取特殊的机制和教育手段对这些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不让他们的特长被同化乃至慢慢消失,不发生“伤仲永”的悲剧,无疑是恰当的,也是负责任的。从教育学上来说,这也是符合教育原则,尤其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在少年班的探索培养中,这样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
  从1978年3月,第一个少年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诞生,其间几经起伏,少年班并未中断,从现在来看,不仅仍有三所高校开设少年班,而一些已经停办少年班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是在面向非高三年级的低年级招生。如“清华丘成桐数学领军班”“北大物理卓越计划”,这两者的招生范围均下至初三学生,前者还于2022年底录取了广西一名14岁的初中生。这些都表明,少年班仍有强劲的生命力。在常规教育已由十年寒窗变为二十多年的情况下,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快速赛道,少年班魅力无限。
  少年班之所以出现问题,与社会普遍的教育焦虑有关。中国家庭历来重视教育,当代尤其如此,这是好事,但把教育功利化,对孩子不恰当的期冀,是少年班出现问题的重要根源,也是教育频频发生问题的根源。为了让孩子进少年班、成为“神童”,许多家庭和学校卷入教育竞赛,罔顾孩子的现实和兴趣爱好,拔苗助长,这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这非少年班之罪,是教育观念之错。脱离了因材施教,跟人的天性发展相违背,再好的土壤也不会果实甘甜。
  不能否认的是,在少年班的探索过程中,亦有过一些不正确的倾向,比如掐尖,忽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等。值得欣喜的是,少年班的发展,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在成绩之外,学生的兴趣爱好,乐于探索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前沿学科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成为少年班选择学生的依据。这些探索和努力,都推动少年班向正确的方前进。
  少年班并不是成长的捷径,而是平行于普通教育的补充赛道。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样,各得其所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不把少年班神话,不给予其特殊优待,是社会应有的原则。而对于更多家长和孩子来说,不因少年班带来学习焦虑、不攀比,寻求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才是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