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进路
□郝娜 张志强
字数:3178
2024-04-07
版名:教育理论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是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明确要求。这个要求指明了未来思政课发展的方向。
一、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1.继续加强思政课主干课程建设,进一步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以这一新思想为核心内容,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到各门主干课程中。当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配套教材正式出版使用,各层级的备课会、研讨会连续不断,教学大纲和教学建议也在制订之中,教学课件和教辅用书出版发行,教育部派出教学指导委员陆续奔赴高校听课指导,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在中小学,各学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为蓝本,推动新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保证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不断线,持续跟进。
2.加强思政课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思政课课程群
思政课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必修的层面,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格局下,必须建立必修+选修的思政课体系。2019年8月两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在本专科层次,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以党史为重点,并确保从中至少选修一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在研究生层次,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等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阶段围绕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围绕时事政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等教学内容,开设选修课程。初中、小学阶段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并对各学段的学分和课时作出安排。
二、推进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的全课程育人体系建设
“大思政课”的理念是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必须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加强全课程育人体系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提出,积极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为了指导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发展,教育部在2020年5月专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作出分门别类的明确规定。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键也在教师,必须注重提升其他课程任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1)让任课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所有课程都兼具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所有任课老师都应该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来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2)通过选树典型,强化榜样示范作用。要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由“点”向“线”“面”延伸。
在提升其他课程任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做好对于其他课程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讲解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和经典案例,同时,任课教师也要主动学习相关文件和要求,主动借鉴成功经验,提升自己的相关素养,使课程思政的开展不流于形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构建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的全员育人体系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1.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1)通过各种平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其综合素质。要加快构建全方位体系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同时探索建立横向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纵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建立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交流平台;(2)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源头储备,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提高优质思政课教师供给。同时,实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等,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3)统筹解决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可探索在相关学科或党政干部中遴选思政课教师的机制和办法,也可以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4)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后续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在物质上给予岗位津贴,在精神上给予必要支持和政策倾斜,提高思政课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为思政课教师的发展铺平道路。
2.建设一支汇集各方面专家的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广泛动员各方面的人才参与育人,建立起一支汇集各方面专家的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1)让学工队伍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来。在高校,探索建立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的机制;为解决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不足的问题,可由班主任或相关课程教师兼任低年级的思政课教师,党组织书记、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领导管理人员在培训合格后也可兼任思政课教师。(2)继续推动校领导走进思政课堂,带头讲思政课。(3)坚持开放办思政课,聘请属地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新时代先进人物等广泛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来,也可以采取挂职支援的方式,探索建立高校和中小学特聘教师制度。
四、构建以高校马院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全方位育人格局
高校马院是思政课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平台和依托,要以马院建设为契机,以实践教学为纽带,沟通学校思政与社会思政的联系,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1.以高校马院建设为契机,建立协同联动的学校育人体系
(1)高校要以马院为中心,建立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一体的育人体系,增强工作合力。马院必须加大与其他部门尤其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同力度,做到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2)要建立中小学与高校马院的联系。高校马院要发挥自身辐射作用,主动对接地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轮训培训工作,并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实践。
2.以实践教学为纽带,建立从学校思政到社会思政的全社会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善用之就是强调思政课必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首先,在校园内,要加强顶层设计,把课堂思政与校园思政结合起来,把学生参与的校园实践活动纳入到相关评价体系中,探索开展学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实现日常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其次,善用社会大课堂,建立一批校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要开拓思路,统筹发挥各种资源的育人价值。要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平台。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用高科技为实践教学赋能,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扩大实践教学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最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大思政课”建设必须打破壁垒,构建家校合作、校社合作,多方协同育人的格局。
“大思政课”建设绝非一蹴而就,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坚持久久为功。从思政课程建设入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马院建设,构建起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体系。
(作者单位:郝娜西安翻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志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1.继续加强思政课主干课程建设,进一步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以这一新思想为核心内容,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到各门主干课程中。当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配套教材正式出版使用,各层级的备课会、研讨会连续不断,教学大纲和教学建议也在制订之中,教学课件和教辅用书出版发行,教育部派出教学指导委员陆续奔赴高校听课指导,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在中小学,各学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为蓝本,推动新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保证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不断线,持续跟进。
2.加强思政课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思政课课程群
思政课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必修的层面,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格局下,必须建立必修+选修的思政课体系。2019年8月两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在本专科层次,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以党史为重点,并确保从中至少选修一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在研究生层次,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等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阶段围绕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围绕时事政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等教学内容,开设选修课程。初中、小学阶段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并对各学段的学分和课时作出安排。
二、推进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的全课程育人体系建设
“大思政课”的理念是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必须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加强全课程育人体系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提出,积极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为了指导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发展,教育部在2020年5月专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作出分门别类的明确规定。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键也在教师,必须注重提升其他课程任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1)让任课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所有课程都兼具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所有任课老师都应该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来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2)通过选树典型,强化榜样示范作用。要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由“点”向“线”“面”延伸。
在提升其他课程任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做好对于其他课程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讲解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和经典案例,同时,任课教师也要主动学习相关文件和要求,主动借鉴成功经验,提升自己的相关素养,使课程思政的开展不流于形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构建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的全员育人体系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1.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1)通过各种平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其综合素质。要加快构建全方位体系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同时探索建立横向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纵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建立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交流平台;(2)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源头储备,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提高优质思政课教师供给。同时,实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等,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3)统筹解决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可探索在相关学科或党政干部中遴选思政课教师的机制和办法,也可以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4)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后续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在物质上给予岗位津贴,在精神上给予必要支持和政策倾斜,提高思政课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为思政课教师的发展铺平道路。
2.建设一支汇集各方面专家的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广泛动员各方面的人才参与育人,建立起一支汇集各方面专家的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1)让学工队伍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来。在高校,探索建立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的机制;为解决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不足的问题,可由班主任或相关课程教师兼任低年级的思政课教师,党组织书记、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领导管理人员在培训合格后也可兼任思政课教师。(2)继续推动校领导走进思政课堂,带头讲思政课。(3)坚持开放办思政课,聘请属地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新时代先进人物等广泛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来,也可以采取挂职支援的方式,探索建立高校和中小学特聘教师制度。
四、构建以高校马院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全方位育人格局
高校马院是思政课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平台和依托,要以马院建设为契机,以实践教学为纽带,沟通学校思政与社会思政的联系,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1.以高校马院建设为契机,建立协同联动的学校育人体系
(1)高校要以马院为中心,建立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一体的育人体系,增强工作合力。马院必须加大与其他部门尤其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同力度,做到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2)要建立中小学与高校马院的联系。高校马院要发挥自身辐射作用,主动对接地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轮训培训工作,并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实践。
2.以实践教学为纽带,建立从学校思政到社会思政的全社会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善用之就是强调思政课必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首先,在校园内,要加强顶层设计,把课堂思政与校园思政结合起来,把学生参与的校园实践活动纳入到相关评价体系中,探索开展学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实现日常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其次,善用社会大课堂,建立一批校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要开拓思路,统筹发挥各种资源的育人价值。要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平台。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用高科技为实践教学赋能,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扩大实践教学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最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大思政课”建设必须打破壁垒,构建家校合作、校社合作,多方协同育人的格局。
“大思政课”建设绝非一蹴而就,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坚持久久为功。从思政课程建设入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马院建设,构建起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体系。
(作者单位:郝娜西安翻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志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