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老木匠”,工匠精神就要从小培育

□茅 亩

字数:1168 2024-04-03 版名:声音
  9岁的汪子轩是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学习木工已经4年多,会做板凳、柜子、书架和各种木头小玩具。用他妈妈的话说,“汪师傅现在打的家具,家里快要放不下了,以后结婚都够用了!”短视频平台上,他做木工的视频冲上了热搜榜,每条视频下面都有网友留言:“能不能上链接?想买!”(3月28日《湖北日报》)

  报道说,这位小学生5岁多时,被一家教做木工的小店吸引,立马缠着妈妈要试试,从此开始了“木工生涯”。他在自己动手做木头小汽车玩具、“三八”妇女节制作木头花瓶作为礼物送给妈妈、把班级摔断的班牌带回家修好等一件件木工活中,从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一点一滴的进步中,他体悟到了一个道理——“我想当个好木匠,不做水货东西”。而这,不正是一种工匠精神吗?
  工匠精神是宏大的,更是具体的。工匠精神,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教育的责任尤为重要。这位“小木工”,不仅家长支持他的兴趣爱好,所在学校的教育倡导对他也影响很大,功不可没。与不少学校只是盯着学生书本学习和考试分数的教育教学取向不同,这所学校平时一直鼓励孩子们多多动手动脑,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工匠精神。
  这所学校,利用所在地的教育资源之便,定期带学生们走进中国建筑科技馆,开展校园“科技大篷车”等活动。在学校“清明上河图”科技实践活动中,这位“小木工”和小伙伴用20多根筷子和橡皮筋,搭出了一座班级最长的“汴水虹桥”。可见,学校全面育人的观念和作为,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何其重要。如此培育出来的小学生,自然就跟常见的只会死读书、拼考分的学生,对于职业的理解和体认有大的不同,将来成长成才的道路,也就会更广阔。
  小学生成“老木匠”,令人欣喜,无疑也是对鄙薄技术技能观念的一个驳斥。在我国,作为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思想,历来轻视工商业,有鄙薄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倾向,这一点需要反思和改变。“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主张道与技艺是本与末的关系,消极影响久远,不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发育与壮大。
  培育工匠精神,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要有尊重工匠的整体环境。当下,人们每每会因“抹灰工”获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之类的新闻而议论纷纷。这实际上表明,一定程度上,技术技能在当今社会仍然没有受到充分认可和尊重。职业类型有区分,劳动光荣无差别。什么时候对此类新闻习以为常、波澜不惊了,也就把“工匠”和“教授”同等看待了。
  当前,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不仅需要知识学术型的高素质人才,也需要技术技能型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些“匠人”同样是高素质人才,与前者只有类型之分,没有地位差别。小学生成“老木匠”给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学校、家庭乃至企业等责任主体,积极作为,协同合力,从小培养工匠精神,就会更好构建和夯实敬畏技术技能、尊重工人工匠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