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续传承的家国情怀

——包丽芳《寻根》赏读

字数:1747 2024-04-03 版名:悦读
  □黄福胜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叔叔曾经在如火如荼的广东新丰江水库(即万绿湖前身)度过了近十年的峥嵘时光,偶尔也听他讲述过有关新丰江当年筑大坝的故事,“新丰江”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但很可惜,时至今日,我仍未能踏足叔叔曾经奋斗的地方。包丽芳的小小说《寻根》,倏忽将我带到那神往已久的新丰江水库,伴随着《寻根》中老校长、肖华、肖红等人的足迹,感受他们那庚续传承的家国情怀。
  “县里又发通知了。最迟半个月内,低于116米低洼地段的村民必须全部移民,新丰江水电站马上就要蓄水。”作品一开头,就道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还原了历史真实的一面——大移民。故土难离也得离啊!村民们“有的去韶关,有的去惠东,有的到埔前,还有的到本县其他乡镇投靠亲友”。他们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以实际行动去响应政府的号召,背井离乡,开启新生活。
  作者并没有刻意描绘当年那些气势恢宏的移民大场面,而是将笔触对准校长、肖华、肖红等一些“小人物”,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凸显他们心底那一份浓厚的家国情怀。
  “我也理解,这是国家大事。只要还有一位孩子没迁,我就不走。”
  “‘将来不管你们身处何方,这片沉香木就是我们的根。’校长默默打磨着木片。”
  从砍树到默默地打磨沉香片,校长的内心充满了对家乡、学校和学生的万般不舍!临别之际,他只能以这种坚守,以这种独特而朴素的“赠送沉香片”的方式,让学生们记住家乡,记得自己的根。这一幕,与都德的《最后一课》异曲同工,一位尽忠职守、爱生如子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在校长的感染下,那些还未移民的学生纷纷接过沉香片,留作纪念,而肖华还多要了一块。校长问他为什么多要一块,他红着脸说“保密”,然后“兔一样跑掉了”,原来,肖华是想送一块沉香片给他“最要好的同学肖红”,但跑到肖红家,得知她们已经搬走了,失望之余,肖华看到了肖红留给他的纸条:“肖华,我们今天出发去韶关,这是我们一起捕捞的七彩鱼,我爸说它们的家在这里,你帮我放鱼儿回家吧!我来不及放它们回家。”廖廖数语,尽将两人之间纯朴的同学友谊以及肖红心底的那份善良彰显无遗,也再一次将“家”这一主题烘托出来,令人不胜唏嘘。
  文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校长要和肖华一起埋藏沉香片。“有的同学先走了,来不及把礼物给他们,很难再见啰。把礼物埋在这儿,留个念想吧。”校长这段话,道出了对学生们无限的眷恋与希冀,也诱发了读者的思考:都什么时候了,水很快就要将这里淹没,埋这些东西,有用吗?
  这正是作者创作手法的高明所在:通过埋“礼品”来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一个强有力的铺垫,引出了六十年后肖华与肖红这对老同学的不期而遇,而这一切,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河源万绿湖(新丰江水库)蓄水量降到建库以来最低水位,一批村庄露出水面,建于清朝的永定桥浮出尘世,完好无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寻幽访古。”
  “一位老太太指着前方,说:‘我的母校就在那边,我带你们去看看。’”
  “他们陷入沉思,儿时的回忆历历在目。‘走,我带你去找,那是我们的根,一定能找到。’”
  命远似乎跟肖华、肖红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也许,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在离开家乡六十年后,最终因为心意相通,那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念念不忘的家乡的“根”,再一次神奇地让他俩重逢了!结尾处“一位小朋友好奇地问:‘老人家,你们在寻古董吗?’‘我们在寻根。’”这一句话堪称神来之笔,将肖华肖红等人浓厚的故土乡愁、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使作品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小说的结尾,“校长”并没有出现。或许,他已是垂暮之年,或许,他已经辞别人间。但正因为他在六十多年前的“赠根”“藏根”,才有了后来肖华、肖红对家乡对学校那魂牵梦绕的眷恋,才有了那庚续传承的家国情怀!
  如今的万绿湖,碧水连天,风景秀美。作者包丽芳一说起万绿湖,与三百多万河源人一样,脸上满是自豪与赞美:“万绿湖除了蓄水发电,还负责珠三角、香港、深圳、惠州、东莞等几个城市的饮水安全,担当起政治水、生命水、生态水的历史使命,所以河源人要保护好这湖水,这就是河源人的社会担当与家国情怀。”是呀,今天的万绿湖山清水秀,离不开千千万万建设者经年累月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当年如校长、肖华、肖红等十多万移民的无私奉献,更离不开当代河源人民及他们子孙后代一如既往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