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的五个“有”

□蒋 健 向盼盼

字数:1887 2024-04-03 版名:成长
  2023年12月21日,浙江省特级、正高级教师郭昶为我们作了题为《为教而教,转知为识——名师成长的科研之路》主题报告。久仰郭老师之大名,今日却是第一次见。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干货满满、收获多多。要成为一名“名师”“特级”“正高”着实不易,这一路的奋斗、一路的研究、一路的收获……是未曾经历者绝不能体会的。如何走好专业成长之路,如何走上名师之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想郭老师的分享,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考、去践行的。
  “有学生”是名师成长之根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因学生而存在。心中没有学生的老师,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老师。老师无论走到什么位置、什么层次,心中必须装着学生,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节课负责,要始终把“研究学生”作为工作的第一要义。朱永新说:“好教师的最大成就,不仅是帮助最好的学生迅速成长,也是帮助落后的孩子得到最大发展。”学生成长了,才是老师真正的成长。因此,郭昶老师在讲座中强调要“勤学习”,要树立“为教而教”的学习意识,要树立“因材施教”的学情意识,要树立“学以致用”的实践意识。只有教师不断学习,才能以更好的教育方法、更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成长。借用杜威的话来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教育今天的学生,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教育不仅要面向当下,更要面向未来。名师成长,更要成为学生“明日”之师。
  “有自我”是名师成长之本
  陶行知说:“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特点。名师成长需要模仿、需要借鉴,但一味地“仿”、全面地“仿”,也只能成为别人的“影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对老师而言,也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真正成为自己,就需要创造自我。如何创造自我?郭昶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词——研究,要有“穷则思变”的创新意识,要有“成本突围”的钻研意识,要有“比较分析”的思辨意识。而研究的对象,就是学生、课堂、班级、学科、学校……一切可以研究、值得研究的“一切”。朱永新认为,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而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而要取得成功,唯有坚持二字。
  “有学理”是名师成长之要
  陶行知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有学理,既要守正,守住教育之本、遵循教育之规律,又要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破旧立新。正如郭昶老师说的,要树立“持续改进”的发展意识、“处处皆教育”的资源意识。新课程、新课标指引新教学、新课堂,新教法、新学法改变旧教法、旧学法,皆是教师当学的“学理”。
  “有影响”是名师成长之力
  名师成长,不是孤芳自赏;名师成长,不是自我陶醉。学生要被看见,教师也要被看见。“有影响”不是功利的“宣传”,不是满身的“荣誉”,而是在学科专业的影响、在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成果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究底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要提高教学水平,扩大影响力,就不能只把思考停留在头脑里,而应该把这种思考变成“研究成果”,让更多人看见自己的思考,与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思考,正如郭昶老师提出的“聚沙成塔”的物化意识。魏书生在《家教漫谈》中提到教师要“边教学、边研究”,走上科研之路,成为研究型教师,才能更好地助力名师成长。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本身,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过程。
  “有设计”是名师成长之路
  成为名师,并非偶然、也非必然。但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设计”,这个“设计”就是职业发展规划,就是职业发展目标。姚跃林在《安静做真实的教育》一书中提到,“如果我们在从教的起始点就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并努力实施,专注于此,就一定能够成为富有智慧而又快乐的好老师。”没有规划,何来方向。教育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育不是“简单、机械的流水线生产”。教育要过“五彩缤纷”的生活,教育要过“向往未来”的生活。有自我“设计”的成长,是有目标的成长、有方向的成长、有力量的成长;有自我“设计”的成长,是有努力的成长、有积累的成长、有收获的成长。
  此时,我想起了罗树庚校长在《迷恋专业成长:让教育充满智慧》一书中提道的:“真正的名师、大师应该属于那些潜心探寻教育规律、心无旁骛进行学术研究的老师;真正的名师、大师应该属于那些被学生喜欢、被家长认可的‘好教师’;真正的名师、大师应该属于那些边教书边著书立说、什么头衔都没有的‘无冕之王’。”正如朱子所言:“主一无适便是敬”,我们也能成为“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