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
□高布权
字数:1996
2024-03-31
版名:理论
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五年来,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
五年来,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根陕北革命老区办教育,坚持以延安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导航仪”,充分发挥“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势,旗帜鲜明开好思政课,构建“一体两翼”铸魂育人体系。“一体”,指的是课堂教学,重在解决学生对延安精神“知”的问题。所谓“两翼”,指的是体验活动和践行活动,其中“体验活动”是让学生在革命旧址、校园环境、红色文艺等体验活动中感悟精神力量,重在解决学生对延安精神“情”的问题;“践行活动”是让学生在资政育人、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大课堂上增强践行延安精神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对延安精神由“知”“情”向“意”“行”的转变。该体系形成了延安精神教育“课堂全覆盖、体验多维度、践行多渠道、四年不断线”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由此使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奉献精神显著增强,社会责任感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红色育人之路。
按照“六要”标准,
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是教师科研聚焦主阵地。广大教师以需求导向作为科学研究的“原动力”,聚焦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革命老区振兴、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主攻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新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20余项。二是资政育人能力大幅度提升。学院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开展调查研究,发挥智库作用,构建理论宣讲、决策咨询、文化下乡等社会服务体系。先后完成中宣部、教育部委托的《延安精神研究》《张思德精神研究》《南泥湾精神》等撰写任务。三是团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院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在“达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提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拥有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个。学院现已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颇具实力的思政课教学科研队伍。
对标“八个统一”要求,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是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在线课程。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纳入校级精品课程,《延安精神筑梦红色青年》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二是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学院积极开辟利用“第二课堂”,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编写了《延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实践教学》教材,先后在延安革命旧址、梁家河、延安学习书院等地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了《为人民服务》等27个现场体验教学项目。三是深化教学改革彰显育人特色。学院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先后获批“地方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体系的探索”省级重点攻关项目以及“延安精神资政育人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延安精神“一体两翼”铸魂育人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统一领导,
全面构建党政协同保障格局
五年来,延安大学党委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主管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一是确立了优先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总体规划。在学校“十四五”规划中,把马克思主义学院规划作为一个独立的子规划,制定和实施了《延安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明确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特别是对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列指标、单独评审,实行职务评聘倾斜政策;同时打造了以“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和“博士授权点建设工程”为牵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评估中实现了“跨挡升级”。二是优化了思政课的办学环境与条件。学院拥有一座建筑面积为3000余平方米的独立楼宇。学校图书馆有马列学科图书10万余册,学院资料室有特色图书1万余册,自主研发出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每学期召开多次专题会和现场办公会研究学院建设工作,及时化解学院发展难题。对内完善两级组织管理机制,成立校院学术委员会等多个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对外加强校地、校际合作,先后与延安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协议,与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组成“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从而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坚强保障和强大合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
五年来,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根陕北革命老区办教育,坚持以延安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导航仪”,充分发挥“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势,旗帜鲜明开好思政课,构建“一体两翼”铸魂育人体系。“一体”,指的是课堂教学,重在解决学生对延安精神“知”的问题。所谓“两翼”,指的是体验活动和践行活动,其中“体验活动”是让学生在革命旧址、校园环境、红色文艺等体验活动中感悟精神力量,重在解决学生对延安精神“情”的问题;“践行活动”是让学生在资政育人、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大课堂上增强践行延安精神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对延安精神由“知”“情”向“意”“行”的转变。该体系形成了延安精神教育“课堂全覆盖、体验多维度、践行多渠道、四年不断线”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由此使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奉献精神显著增强,社会责任感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红色育人之路。
按照“六要”标准,
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是教师科研聚焦主阵地。广大教师以需求导向作为科学研究的“原动力”,聚焦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革命老区振兴、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主攻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新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20余项。二是资政育人能力大幅度提升。学院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开展调查研究,发挥智库作用,构建理论宣讲、决策咨询、文化下乡等社会服务体系。先后完成中宣部、教育部委托的《延安精神研究》《张思德精神研究》《南泥湾精神》等撰写任务。三是团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院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在“达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提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拥有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个。学院现已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颇具实力的思政课教学科研队伍。
对标“八个统一”要求,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是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在线课程。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纳入校级精品课程,《延安精神筑梦红色青年》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二是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学院积极开辟利用“第二课堂”,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编写了《延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实践教学》教材,先后在延安革命旧址、梁家河、延安学习书院等地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了《为人民服务》等27个现场体验教学项目。三是深化教学改革彰显育人特色。学院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先后获批“地方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体系的探索”省级重点攻关项目以及“延安精神资政育人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延安精神“一体两翼”铸魂育人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统一领导,
全面构建党政协同保障格局
五年来,延安大学党委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主管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一是确立了优先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总体规划。在学校“十四五”规划中,把马克思主义学院规划作为一个独立的子规划,制定和实施了《延安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明确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特别是对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列指标、单独评审,实行职务评聘倾斜政策;同时打造了以“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和“博士授权点建设工程”为牵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评估中实现了“跨挡升级”。二是优化了思政课的办学环境与条件。学院拥有一座建筑面积为3000余平方米的独立楼宇。学校图书馆有马列学科图书10万余册,学院资料室有特色图书1万余册,自主研发出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每学期召开多次专题会和现场办公会研究学院建设工作,及时化解学院发展难题。对内完善两级组织管理机制,成立校院学术委员会等多个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对外加强校地、校际合作,先后与延安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协议,与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组成“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从而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坚强保障和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