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信仰火炬,点亮西部大地

——专访陕西省第二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教师团队”

字数:3321 2024-03-27 版名:视点
 
“红烛思政”优秀教师成长计划之三笔字大赛

 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微宣讲视频《延安·青年》 

  □通讯员 周健 周莹莹 何睿轩
  “我们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在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学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教师团队”正在召开一次别具意义的讨论会。2023年夏天,该团队获批陕西省第二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全省唯一一支入选的马理论团队。
  紧随其后,学校谋势而动、顺势而为,成立了聚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八方力量的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而这支团队正是基于学部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将以学部为阵地和依托,开启践行时代使命的学术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最新论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确定了新的理论定位和努力方向,为我们团队制订发展规划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今后,团队做什么、怎么做,都有了明确的时代性意识和清晰的理论自觉。”团队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袁祖社教授话语间充满激情。
  一  躬耕课堂沃土,播撒真理的种子
  “同学们,图中展示的就是巍巍的宝塔山……”在青岛第十五中学(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政治课上,任课教师、陕西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届公费师范毕业生李左娴娓娓道来,学生们正听得出神。李左娴惊奇地发现,两年前随学院前往延安研学时的收获,如今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悄悄发酵,“在延安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让我深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坚定了向下一代传递革命精神的理想信念。”
  李左娴的延安之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教师团队多年来活用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革命资源、积极探索思政课创新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生动缩影。
  精雕细琢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2017年,团队在全国首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课程,2019年团队又在全国首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并先后打磨出《“四史”学习教育理论讲座》《中国共产党历史》《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华传统文化导论》等特色思政“金课群”。
  从“以理服人、以事励人”的课堂主渠道,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团队逐渐探索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统领,“学理研究—课程矩阵建设—媒体赋能—实践体悟”相贯通的“四环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了“科研教学转化—特色课程供给—数字沉浸体验—理论宣讲升华”进阶式思政课教学流程。
  “我们的思政课充满朝气、冒着热气!学生参与到实践研学、社会调查、党史国史实景体验、马列经典研习等多样的活动中,只有入脑入心了,才能真懂真信。”看到多年躬耕的田园结出盈枝的硕果,被同学们誉为“宝藏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帆教授笑着说。
  二 投身西部热土,社会服务显担当
  一天24小时应该怎样度过?袁祖社给出的答案是——分秒必争。
  有一次出差途中,袁祖社顺手拿起飞机上提供的清洁袋,随即在上面奋笔疾书,记下突然“蹦出来”的学术火花。从事教学科研30余载,无所谓双休和寒暑假,袁祖社总是用一切可用的时间读书思考,将任务“化整为零”,再将时间“聚零为整”,持之以恒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沉下去、扎进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倾心倾力关注研究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7年以来,袁祖社身体力行,带领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师生,跑遍了陕南、关中、陕北,以及西安的角角落落,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学校工厂、田间巷陌留下调研的足迹,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政府体制机制改革、生态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文旅融合等方面提出的20余项课题研究成果和咨政建言全部被采纳。“黄大年精神的核心是一种报国精神,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也决定了它从来不是书斋中的学问。我们做科研绝不能游离于时代,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袁祖社说。
  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和袁祖社一样,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坚守着孜孜矻矻、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和求真抱朴、观照现实的治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康中乾教授年逾花甲,数十年如一日用毛笔小楷手书教案。墨香浸染着老先生一丝不苟的风骨,为年轻教师树起榜样。“康老师扎扎实实做研究,甘坐科研冷板凳,从来没有半点马虎,是我们大家的‘磨刀石’。”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兵教授说。
  “感谢陕师大为我们传经送宝,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师和娃娃们打开了视野!”今年10月底,在陕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上,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金水河国门小学党支部书记岳雄雨远程连线,介绍陕西师大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计划的帮扶效果。这是陕西师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的关键一步、精彩一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力波教授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负责人,此前已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紧扣重要节点、围绕重大主题,带领团队教师举办多场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和“云上大练兵”磨课活动,辐射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逾8000人次。“‘大思政’的‘大’,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更要把大中小学贯穿起来。服务西部基础教育,是陕西师大建校近80年来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刘力波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何切实地助力西部思政课教师成长发展,是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陕西师范大学)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琳教授长期思考的问题。多年来,她立足西部、展望未来,围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默默耕耘,作出突出贡献。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年来,团队29人共主持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教育部项目,在高层次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参编马工程重点教材辅导用书,交出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彩答卷。
  三 守护育人疆土,桃李芬芳满天涯
  “虽然对我们要求严格,但老师骨子里其实是个很温柔的人。”入学不久,袁祖社的博士新生葛轶蒙已深有体会。“父母好不容易供孩子读大学。一到大学,有些孩子忘乎所以,上课不好好听,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我着急啊!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人生目标和方向。”袁祖社恳切地说。即便如此,袁祖社首先反思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时刻思考怎样把课讲得深入浅出、更有趣、更有干货,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满足感、认同感。”
  自2001年开始,袁祖社培养的硕博士研究生已逾80人,授过课的本科生更是难以计数。可无论积累了多么丰富的经验,每堂课于他而言都是“新”的,“教师是良心活儿,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到现在,每次上课前我都必须把授课内容仔细琢磨一遍,补充一些新材料、增加一些新思考,心里才踏实。”
  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这支汇集了“宝钢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五四青年”、陕西省思政课“大练兵”标兵等一批良师的团队,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始终践履着“三全育人”的工作思路。
  2021年,由团队多位成员指导,历时半年完成的党史学习教育6集主题微宣讲视频《延安·青年》一经推出便深受好评。“从策划、写脚本,到计划行程、安排拍摄,再到剪辑、播出,每一步都有老师带着我们一点点成长起来。”当时参与微视频制作的硕士生卢青满怀感恩。
  “这是我最激动的一刻!”在第二届“红烛思政”优秀教师成长计划之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斩获特等奖的本科生苏雯雨反复抚摸着自己的奖状。历时一年,她实现了从三等奖到特等奖的跨越。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就通过“小黑板”进宿舍、“星教师”微课堂、红烛名师讲堂、教学能力大赛等活动,从日常习惯、教师技能、参赛经验等维度提升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在“红烛思政”计划的哺育下,师范生们正在茁壮成长。在团队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影响下,一届届陕师毕业生坚定教育报国信念,将青春播撒在西部基础教育的广阔天地中。
  “获评黄大年式团队,对我们是莫大的激励。接下来,团队要继续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领师生走出去,做接地气、有温度的学问,在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袁祖社充满信心地擘画着团队发展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