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应从“优”中来

□何春奎

字数:1200 2024-03-27 版名:声音
  县域教研有一普遍现象,若一学科教研员思路清、钻研深、点子亮、指导实,往往会带动这一区域学科走向良性、优质、特色发展之路。反之,若钻研无力,能力不足,大多会导致区域内学科教师方向感差、凝聚力弱、教学能力无长进,学科教研疲软无力,学科质量可想而知。
  教研是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从这点来说,教研员责重如山。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就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出了“严格专业标准、认真遴选配备、促进专业发展”三大举措,很全面,很关键。
  县级教研机构是我国五级教研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现实情况中,这一级的教研队伍建设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高质量发展。比如,某县学科教研有声有色,一直走在全市前列,但教研员大多集中在50—55岁年龄段,年龄梯次结构失衡;比如,某地一教研员调动后,竟然发现无人可用,人才梯队处于断层状态;比如,某县一些校长退职后集中扎堆教研室,教研室被诟病为“养老院”。
  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教师成长的托举者,区域教育教学的旗帜和方向。打造一支具有过硬政治素质、深厚职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优秀专业能力的教研员队伍,是时代的应然。我认为,教研员应从“优”中来。
  其一,“内培”育优。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坚持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较强、职业道德良好的基本标准,有意识从本土学科教师中精准发现、识别人才,纳入梯队培养,及时遴选优秀年轻教师充实教研队伍。发挥其经验优势、一线优势,在各类教科研活动中搭台子、压担子、引路子、给点子,锻炼管理、指导、布局等方面能力。要组织“走出去”学习培训,长见识,广视野,强本领,弥补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其二,“外引”选优。适时从高校教育专业人才中考核选聘一批学科教研员,发挥其在学历年龄、知识视野、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长处和优势,让他们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种子”,带来研究之光、理论之火,释放思想枷锁,打破集体惯性,激发创新活力。无论是内培还是外引,教育部门都要从长远出发,大局考虑,建立优化“老中青”结合的队伍年龄结构,保持教研队伍充满活力。
  其三,“活用”促优。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在使用锻炼中培养人才。要带得出队伍,教育部门要选拔组建兼职教研员队伍,由专职教研员带领开展学科教学研究,培养后备力量,壮大区域实力,推动学科教研由“一人”向“一群”转变。要“能教会研”,教研员是教的旗手,研的主力,教育部门要落实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在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下,教研员要通过“沉入式”备课,“下水式”授课,“蹲点式”研讨,“首席式”引领,增素质,提能力,强作为。要登得了讲坛,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创设舞台,借势借力,撬动发展,把教研员“推出去”“推上去”,倒逼教研员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挤压“恐慌区”,促进其内涵式发展,复合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