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尤需前瞻研判

□许朝军

字数:1608 2024-03-27 版名:声音
  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关举措的汇报。会议强调,要以提升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工作重点,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要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前瞻研判义务教育需求变化,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加大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向薄弱环节倾斜力度,着力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的短板。
  优质均衡是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主题和方向,优质均衡的最终目标是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更加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最根本的体现之一,是每个受教育对象都能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惠及。其中有学上、上好学是首要需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受教育权益的保障和实现,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上,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有学上,让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办学标准,让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满足需求,是最直接的体现。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尤其是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后续影响的出现,“撒胡椒面”式简单粗放、均等配置教育资源,越来越呈现出不违背教育发展原则和优质均衡目标的不适应甚至是发展桎梏。
  人口逐年快速下滑大幅波动趋势,导致不同阶段教育资源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首轮幼儿园关停潮,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进城购房、就业的群体不断增加,城镇出现大量进城随迁人口,其子女就学也呈现逐步向城镇学校流动趋势。随着延续辐射性影响的出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生源数量不断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大量村小逐步转为教学点、教学点逐步撤销也成为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收入、居住地理位置等特殊原因,以及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龄儿童的存在,农村义务教育也绝不能简单陷入撤并的单一选择。在这样的情形下,科学定位、适度发展小规模学校、建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显得尤为必要,而这一切都必须基于科学定点规划布局基础之上。如果离开了前瞻性研判,不适应基层义务教育发展现实和人口社会及城镇化发展趋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显然将受到巨大负面影响。
  义务教育资源配备更需前瞻研判,这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对工作的精准定位与提示提醒,但前瞻性研判也需精准把握与科学实施。一方面,必须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放在民生大事角度,放在满足民生需求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角度去推进和实施。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前瞻性研判之责,走出教育部门抓优质均衡“单个儿跳舞”的局面,及时与卫健、公安、民政、国土、规划、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结合人口发展趋势、国土空间规划、行政区划改革、城镇规划建设等,做出精准科学的前瞻性研判,并由此制定科学到位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规划。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练好“内功”,在教育行业资源配置方面前瞻研判绘蓝图。要结合现有教育资源,紧扣人口变化、城镇化进程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新质增长点,在教师资源发展规划及配置、教学设施配备、寄宿制学校升级达标、小规模学校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在逐步实现初中、寄宿制小学向县镇集中的同时,科学布局乡村小规模学校,为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偏远区域学生就学提供便利。同时充分发挥校车、信息化教学设施、智慧教育平台等的作用,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远程辐射影响,让每个孩子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前瞻性研判,还要体现在人性化关爱的温暖抵达方面。教育、财政等部门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摸清底子,实施精准关爱计划,通过乡村教师成长关爱、教育资助关爱、对口帮扶关爱、心理健康关爱、家校合作共育等,为特殊对象营造温馨和谐的成长氛围,前瞻性谋划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推广计划、留守儿童关爱温暖计划、特殊家庭孩子成长呵护计划等,把工作做在前,把爱心酝酿于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才会稳步实现,早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