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马研究”的新收获
——评王晓鹃《班马异同评》
字数:3425
2024-03-27
版名:文化
□张新科
汉代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的历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从汉高祖刘邦到王莽时期二百多年的西汉历史。两部著作都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两部著作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不同,编纂思想不同,体例也不尽相同,但是,两部著作都涉及西汉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这段历史,从渊源来说,《汉书》记载此期历史的基本资料来源于《史记》,有四篇纪、六篇表、三篇志、四十篇列传是在《史记》基础上改写而成,或者说脱胎于《史记》,加之两部著作体例上都是纪传体,具有文学色彩,叙事写人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这就有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于是,从汉魏六朝开始就有了对两部著作的比较分析,王充《论衡》中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着眼于“文义”和“叙事”,认为《汉书》优于《史记》。《晋书》记载,张辅撰《班马优劣论》,认为:“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又迁为苏秦、张仪、范睢、蔡泽作传,逞辞流离,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辩士则辞藻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此所以迁称良史也。”张辅明确指出班固《汉书》有三个方面不如《史记》,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深入,尤其是以文字的多少、叙事的详略来判断《史记》《汉书》的优劣,有些牵强。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对“班马优劣”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后汉纪·序》中说:“史迁剖判六家,建立十书,非徒记事而已,信足以扶明义教,网罗治体,然未尽之。班固源流周赡,近乎通人之作,然因借史迁,无所甄明。”范晔《后汉书·班固传》曰:“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较公允地指出了两书的不同特征,也特别注重文学叙事。他们的评论,在后代也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杂说上》:“然迁虽叙三千年事,其间详备者,唯汉兴七十余载而已。其省也则如彼,其繁也则如此,求诸折中,未见其宜。班氏《汉书》全取《史记》,仍去其《日者》《仓公》等传,以为其事繁芜,不足编次故也。若使马迁易地而处,撰成《汉书》,将恐多言费辞,有逾班氏,安得以此而定其优劣邪?”一方面反驳张辅,另一方面扬班抑马。到宋代,班马异同问题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苏洵、郑樵、朱熹、叶适、黄履翁、洪迈、王若虚等人都发表过评论,各种看法都有,涉及思想、体例、文学等方面的比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史记》《汉书》比较研究著作,《班马异同评》就是其中的代表。
《班马异同》共三十五卷,旧本或题宋倪思撰,或题刘辰翁撰,或认为倪思撰,刘辰翁评。该书不同于以往的零散评论,而是对《汉书》改写《史记》的部分逐字逐句进行比较,但也有缺憾,《史记》十二本纪中《孝文》《孝景》二篇,八书中《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四篇,七十列传中贾谊、黥布、韩王信、东越、西南夷、儒林、大宛等传及《太史公自序》没有进行比较。从研究方法上说,它很独特,《史记》原文用大字,《汉书》增加的文字用细笔。凡是被《汉书》删削的文字则在旁边划一条墨线;凡是《汉书》前后窜动《史记》文字的地方,即注明“《汉书》上连某文,下连某文”。如某文被《汉书》移入其他纪传,就注明“《汉书》见某传”。倪思、刘辰翁所加评语,一一列在眉端,使《史记》与《汉书》的异同,一目了然,为研读者提供了方便。《四库提要》也肯定了此书体例上的创造。从内容上看,《班马异同评》对《史记》《汉书》的比较,或比较体例,或比较人物,或比较章法结构,或比较语言,非常细致,对于读者认识两部著作的特点有很大的帮助。对《史记》和《汉书》的评价,绝不偏执一端,而是严格根据两书对勘得出的实际差别,判断是非优劣。当然,从总的倾向上看,对《史记》还是比较偏爱,对《汉书》修改《史记》的地方往往讽刺为“儿童之见”。总体来说,《班马异同评》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班马比较研究著作,标志着从汉魏六朝以来关于《史》《汉》比较问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后来的班马比较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班马异同评》之后,《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继续深入,明清时期更为兴盛,许多文史著作涉及这一问题,专门著作如明代许相卿《史汉方驾》,清代杨于果《史记笺论》、杨琪光《史汉求是》等。近现代到当代,班马异同问题仍然是《史记》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有大量的成果问世,专题论著如郑鹤声《史汉研究》、徐朔方《史汉论稿》等。海外学者也很关注这一问题,如韩国朴宰雨《史记汉书比较研究》,就是代表著作之一。当然,后来的比较研究不再局限于《史记》《汉书》内容相同的部分,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或全书,或分篇;或考辨事实,或分析字句;或偏于史学,或偏于文学;或分析《汉书》如何继承和发展《史记》,或探讨《史记》《汉书》的共同价值,等等。观点也各不相同,或甲马乙班,或甲班乙马,或平分秋色。由此可见,《班马异同评》在《史记》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古代《史记》研究著作和研究资料的整理,是《史记》研究的基础。二十世纪以来,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逐渐被整理出版,给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但《班马异同评》一直还没有新的整理本。王晓鹃教授以此申请国家课题,得到批准,并顺利结项。我觉得这个整理本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底本选择。《班马异同》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李元阳刻本、高瀫覆校本、明万历韩敬序刻本、明天启闻启祥刻本、明末傅昌辰版筑居据天启四年闻启祥小筑藏版重梓本、明末刻本和四库本等。其中,李元阳刻本是《班马异同》诸本祖本,高瀫本和韩敬本从李元阳本而来,闻启祥本从韩敬本而来。在众多版本中,作者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嘉靖十六年李元阳所刻《班马异同》三十五卷为底本,以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明万历韩敬序刻本为校本,同时参校台湾“国图”所藏明天启甲子四年闻启祥刻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史记》和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这一版本选择,体现出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其次,是校勘工作。在整理过程中,除了校勘刘辰翁评语,以及《史记》和《汉书》原文的讹错衍倒现象外,还需对《汉书》删减《史记》文字部分进行校勘。《班马异同》全书以《史记》原文为主干,凡是《汉书》删减《史记》文字处,原书都应有细线勒之,而嘉靖本没有细线勒之,万历本有,对勘闻启祥本和今本《汉书》,亦当有细线勒之的地方,在嘉靖本中高达千余处。这些工作是琐碎的,需要一定的耐心才能完成。
再次,是标点工作。刘辰翁评语,大约有1300余条,既涉及《史记》和《汉书》对应篇目的具体字、词、句等基本内容,以及《史记》《汉书》二书的句法、文法等写作特点,又涉及汉初的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标点时,需要查阅相关的众多史料。整体而言,标点是科学的,也是符合古籍整理规范的。
第四,是附录工作。经过竭泽而渔式的工作,整理出52则关于《班马异同》的历代叙录。其中,既有杨士奇、汪佃和韩敬等人的序跋,也有刘伯爕、张彦琦、周中孚、钱泰吉和叶德辉等人的评议,又有陈振孙、马端临、朱睦㮮、祁承爜、钱谦益、季振宜、陈梦雷、纪昀、永瑢、丁丙、张之洞、陆心源和丁仁等人的目录记载,以及其他书籍的相关记录。这些资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班马异同》及刘辰翁评语在历史上的流传,以及本书的主要内容,无疑大有裨益。
此外,围绕《班马异同评》,晓鹃教授还进行了系列研究,如认为刘辰翁能够运用评价小说的方法来点评历史人物,刘辰翁评语体现出“尚奇”的倾向等观点,都颇有见地。我们相信,《班马异同评》一书的整理出版,对丰富《史记》《汉书》的研究,尤其是“马班异同”研究,定有帮助。
《史记》与《汉书》不仅是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而且是中国文学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经典,深入研究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挖掘民族精神,建设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负责人。)
汉代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的历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从汉高祖刘邦到王莽时期二百多年的西汉历史。两部著作都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两部著作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不同,编纂思想不同,体例也不尽相同,但是,两部著作都涉及西汉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这段历史,从渊源来说,《汉书》记载此期历史的基本资料来源于《史记》,有四篇纪、六篇表、三篇志、四十篇列传是在《史记》基础上改写而成,或者说脱胎于《史记》,加之两部著作体例上都是纪传体,具有文学色彩,叙事写人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这就有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于是,从汉魏六朝开始就有了对两部著作的比较分析,王充《论衡》中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着眼于“文义”和“叙事”,认为《汉书》优于《史记》。《晋书》记载,张辅撰《班马优劣论》,认为:“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又迁为苏秦、张仪、范睢、蔡泽作传,逞辞流离,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辩士则辞藻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此所以迁称良史也。”张辅明确指出班固《汉书》有三个方面不如《史记》,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深入,尤其是以文字的多少、叙事的详略来判断《史记》《汉书》的优劣,有些牵强。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对“班马优劣”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后汉纪·序》中说:“史迁剖判六家,建立十书,非徒记事而已,信足以扶明义教,网罗治体,然未尽之。班固源流周赡,近乎通人之作,然因借史迁,无所甄明。”范晔《后汉书·班固传》曰:“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较公允地指出了两书的不同特征,也特别注重文学叙事。他们的评论,在后代也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杂说上》:“然迁虽叙三千年事,其间详备者,唯汉兴七十余载而已。其省也则如彼,其繁也则如此,求诸折中,未见其宜。班氏《汉书》全取《史记》,仍去其《日者》《仓公》等传,以为其事繁芜,不足编次故也。若使马迁易地而处,撰成《汉书》,将恐多言费辞,有逾班氏,安得以此而定其优劣邪?”一方面反驳张辅,另一方面扬班抑马。到宋代,班马异同问题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苏洵、郑樵、朱熹、叶适、黄履翁、洪迈、王若虚等人都发表过评论,各种看法都有,涉及思想、体例、文学等方面的比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史记》《汉书》比较研究著作,《班马异同评》就是其中的代表。
《班马异同》共三十五卷,旧本或题宋倪思撰,或题刘辰翁撰,或认为倪思撰,刘辰翁评。该书不同于以往的零散评论,而是对《汉书》改写《史记》的部分逐字逐句进行比较,但也有缺憾,《史记》十二本纪中《孝文》《孝景》二篇,八书中《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四篇,七十列传中贾谊、黥布、韩王信、东越、西南夷、儒林、大宛等传及《太史公自序》没有进行比较。从研究方法上说,它很独特,《史记》原文用大字,《汉书》增加的文字用细笔。凡是被《汉书》删削的文字则在旁边划一条墨线;凡是《汉书》前后窜动《史记》文字的地方,即注明“《汉书》上连某文,下连某文”。如某文被《汉书》移入其他纪传,就注明“《汉书》见某传”。倪思、刘辰翁所加评语,一一列在眉端,使《史记》与《汉书》的异同,一目了然,为研读者提供了方便。《四库提要》也肯定了此书体例上的创造。从内容上看,《班马异同评》对《史记》《汉书》的比较,或比较体例,或比较人物,或比较章法结构,或比较语言,非常细致,对于读者认识两部著作的特点有很大的帮助。对《史记》和《汉书》的评价,绝不偏执一端,而是严格根据两书对勘得出的实际差别,判断是非优劣。当然,从总的倾向上看,对《史记》还是比较偏爱,对《汉书》修改《史记》的地方往往讽刺为“儿童之见”。总体来说,《班马异同评》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班马比较研究著作,标志着从汉魏六朝以来关于《史》《汉》比较问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后来的班马比较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班马异同评》之后,《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继续深入,明清时期更为兴盛,许多文史著作涉及这一问题,专门著作如明代许相卿《史汉方驾》,清代杨于果《史记笺论》、杨琪光《史汉求是》等。近现代到当代,班马异同问题仍然是《史记》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有大量的成果问世,专题论著如郑鹤声《史汉研究》、徐朔方《史汉论稿》等。海外学者也很关注这一问题,如韩国朴宰雨《史记汉书比较研究》,就是代表著作之一。当然,后来的比较研究不再局限于《史记》《汉书》内容相同的部分,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或全书,或分篇;或考辨事实,或分析字句;或偏于史学,或偏于文学;或分析《汉书》如何继承和发展《史记》,或探讨《史记》《汉书》的共同价值,等等。观点也各不相同,或甲马乙班,或甲班乙马,或平分秋色。由此可见,《班马异同评》在《史记》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古代《史记》研究著作和研究资料的整理,是《史记》研究的基础。二十世纪以来,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逐渐被整理出版,给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但《班马异同评》一直还没有新的整理本。王晓鹃教授以此申请国家课题,得到批准,并顺利结项。我觉得这个整理本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底本选择。《班马异同》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李元阳刻本、高瀫覆校本、明万历韩敬序刻本、明天启闻启祥刻本、明末傅昌辰版筑居据天启四年闻启祥小筑藏版重梓本、明末刻本和四库本等。其中,李元阳刻本是《班马异同》诸本祖本,高瀫本和韩敬本从李元阳本而来,闻启祥本从韩敬本而来。在众多版本中,作者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嘉靖十六年李元阳所刻《班马异同》三十五卷为底本,以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明万历韩敬序刻本为校本,同时参校台湾“国图”所藏明天启甲子四年闻启祥刻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史记》和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这一版本选择,体现出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其次,是校勘工作。在整理过程中,除了校勘刘辰翁评语,以及《史记》和《汉书》原文的讹错衍倒现象外,还需对《汉书》删减《史记》文字部分进行校勘。《班马异同》全书以《史记》原文为主干,凡是《汉书》删减《史记》文字处,原书都应有细线勒之,而嘉靖本没有细线勒之,万历本有,对勘闻启祥本和今本《汉书》,亦当有细线勒之的地方,在嘉靖本中高达千余处。这些工作是琐碎的,需要一定的耐心才能完成。
再次,是标点工作。刘辰翁评语,大约有1300余条,既涉及《史记》和《汉书》对应篇目的具体字、词、句等基本内容,以及《史记》《汉书》二书的句法、文法等写作特点,又涉及汉初的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标点时,需要查阅相关的众多史料。整体而言,标点是科学的,也是符合古籍整理规范的。
第四,是附录工作。经过竭泽而渔式的工作,整理出52则关于《班马异同》的历代叙录。其中,既有杨士奇、汪佃和韩敬等人的序跋,也有刘伯爕、张彦琦、周中孚、钱泰吉和叶德辉等人的评议,又有陈振孙、马端临、朱睦㮮、祁承爜、钱谦益、季振宜、陈梦雷、纪昀、永瑢、丁丙、张之洞、陆心源和丁仁等人的目录记载,以及其他书籍的相关记录。这些资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班马异同》及刘辰翁评语在历史上的流传,以及本书的主要内容,无疑大有裨益。
此外,围绕《班马异同评》,晓鹃教授还进行了系列研究,如认为刘辰翁能够运用评价小说的方法来点评历史人物,刘辰翁评语体现出“尚奇”的倾向等观点,都颇有见地。我们相信,《班马异同评》一书的整理出版,对丰富《史记》《汉书》的研究,尤其是“马班异同”研究,定有帮助。
《史记》与《汉书》不仅是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而且是中国文学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经典,深入研究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挖掘民族精神,建设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