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的双向奔赴
——读《做一个成长型教师》
字数:1424
2024-03-27
版名:悦读
□李小慧
最近阅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冯卫东老师写的一本专业书籍——《做一个成长型教师》。
如何做一名成长型的老师?在上篇《成长即生活:我的“开门七件事”》中,冯老师以自身成长经历为切入点,用自己在农村成长和乡村教师的教学经历,讲述了自己由一个“差生”“差师”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钻研,终破茧蝶变,取得了如今的成绩的故事。
翻开这本书,睿智而深情的文字扑面而来:
尝试会失败、摸索将碰壁,这会引发成长之痛,也会勾起痛定思痛后的自我思考;“怎样才能从痛苦中走出,走向一片光明地?”人们常称这一过程为反思。反思就是站在身外看自己。
人与人的“体量”之差是有限的,而人与人的“心量”之差则是无穷的,让我们在吃茶的生活中不断扩大和丰富心量。
有一种调味品叫醋,有一种成长情即焦虑,有一种对抗力是自己,有一种进取性为压强(因压而强的品性)……
我一边记录下冯老师的金句良言,一边在阅读中思考着我的问题: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才能活成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在人生的紧要处你用什么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做成长的‘瘾君子’”这一章节中,他告诫我,没有勤奋,不可能实现人生的“咸鱼翻身”,但仅有勤奋还不够,要对教育这件事葆有热爱与投入,“要努力地创造和收获成功,使自己不时能看到前路的光明和希望,进而愿意、乐于不断地追寻与追求”。只有经历成长自律、成长自觉、成长自励等过程,才能实现“成长自由”乃至“成长自醉”。
在“青涩之岁月,知耻而后奋”中,一个靠“下死功夫”而攻克自学考试的年轻人形象跃然纸上,在“吾生也有涯,习‘功’无穷期”中,我看到了一个琢磨诵读技巧,刻苦练习普通话的青年老师形象,也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自学英语、攻读古典文艺美学的有志青年形象。
阅读这本书,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冯老师的勤奋刻苦,对“成长”的强烈追求,对写作的热忱,跟王维审老师、张文质老师一样,经由写作,成就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在冯老师文字的浸润之下,一次次进行心灵的自我追问和指认:我是什么样的老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成为“成长型”的老师……
冯老师平生热爱写作,他认为:写作是教师最好的专业自修,可以倒逼教师自己进行阅读、行动和建构。在《站成“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这一章节中,冯老师以写书为例,他主动要求先订立合同,后来如愿成书。他用“对自己狠一点儿”的要求倒逼自己。“有时要将自己当作对手,跟自己谈判,把那个松懈、怠惰的‘我’降伏,走到‘对方’这一边,结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所以,我也清楚地知道我参加张明道老师组织的写作研修群,参加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不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成长吗?逼着自己进入“学习区”,写一写教学反思,逼着自己阅读专业书籍,让自己在专注一件事上坚持得久一些,更久一些。相信那些咬牙坚持下来的努力带来的改变。相信突破舒适圈,选择逆向而行的力量。“可能性的生长常常孕育在对可能性的把握和兑现上。”冯老师这句话更坚定了我如此选择的信念。
郝晓东老师在他的《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图谱》一本书中也说过:“教师的发展模式就要通过这三专达成:1.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2.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3.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我们每一位老师要在这三专上深挖一口井,实现迭代成长。”
我想,我也应该在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上做出自己的一点努力,用写作这种输出方式,作为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在写作的过程中,成就一个不一样的我。
最近阅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冯卫东老师写的一本专业书籍——《做一个成长型教师》。
如何做一名成长型的老师?在上篇《成长即生活:我的“开门七件事”》中,冯老师以自身成长经历为切入点,用自己在农村成长和乡村教师的教学经历,讲述了自己由一个“差生”“差师”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钻研,终破茧蝶变,取得了如今的成绩的故事。
翻开这本书,睿智而深情的文字扑面而来:
尝试会失败、摸索将碰壁,这会引发成长之痛,也会勾起痛定思痛后的自我思考;“怎样才能从痛苦中走出,走向一片光明地?”人们常称这一过程为反思。反思就是站在身外看自己。
人与人的“体量”之差是有限的,而人与人的“心量”之差则是无穷的,让我们在吃茶的生活中不断扩大和丰富心量。
有一种调味品叫醋,有一种成长情即焦虑,有一种对抗力是自己,有一种进取性为压强(因压而强的品性)……
我一边记录下冯老师的金句良言,一边在阅读中思考着我的问题: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才能活成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在人生的紧要处你用什么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做成长的‘瘾君子’”这一章节中,他告诫我,没有勤奋,不可能实现人生的“咸鱼翻身”,但仅有勤奋还不够,要对教育这件事葆有热爱与投入,“要努力地创造和收获成功,使自己不时能看到前路的光明和希望,进而愿意、乐于不断地追寻与追求”。只有经历成长自律、成长自觉、成长自励等过程,才能实现“成长自由”乃至“成长自醉”。
在“青涩之岁月,知耻而后奋”中,一个靠“下死功夫”而攻克自学考试的年轻人形象跃然纸上,在“吾生也有涯,习‘功’无穷期”中,我看到了一个琢磨诵读技巧,刻苦练习普通话的青年老师形象,也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自学英语、攻读古典文艺美学的有志青年形象。
阅读这本书,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冯老师的勤奋刻苦,对“成长”的强烈追求,对写作的热忱,跟王维审老师、张文质老师一样,经由写作,成就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在冯老师文字的浸润之下,一次次进行心灵的自我追问和指认:我是什么样的老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成为“成长型”的老师……
冯老师平生热爱写作,他认为:写作是教师最好的专业自修,可以倒逼教师自己进行阅读、行动和建构。在《站成“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这一章节中,冯老师以写书为例,他主动要求先订立合同,后来如愿成书。他用“对自己狠一点儿”的要求倒逼自己。“有时要将自己当作对手,跟自己谈判,把那个松懈、怠惰的‘我’降伏,走到‘对方’这一边,结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所以,我也清楚地知道我参加张明道老师组织的写作研修群,参加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不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成长吗?逼着自己进入“学习区”,写一写教学反思,逼着自己阅读专业书籍,让自己在专注一件事上坚持得久一些,更久一些。相信那些咬牙坚持下来的努力带来的改变。相信突破舒适圈,选择逆向而行的力量。“可能性的生长常常孕育在对可能性的把握和兑现上。”冯老师这句话更坚定了我如此选择的信念。
郝晓东老师在他的《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图谱》一本书中也说过:“教师的发展模式就要通过这三专达成:1.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2.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3.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我们每一位老师要在这三专上深挖一口井,实现迭代成长。”
我想,我也应该在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上做出自己的一点努力,用写作这种输出方式,作为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在写作的过程中,成就一个不一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