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是教师最好的继续教育
□王木春
字数:1466
2024-03-27
版名:悦读
暑假一到,继续教育随之而来。我突然间想到一句话:闲暇是教师最好的继续教育。习惯性地到网上搜索一通,竟没发现同类文章,再翻阅家中谈教育的书,包括继续教育方面的专用教材,居然也找不到任何倡导教师拥有闲暇时光的文字。我反倒听到无数的声音——不管是口号式的呼喊,还是诗意般的抒情;不管是语重心长的,还是心口不一的——皆剑指普天下教师读书少的现状,鼓动教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教育、教育再教育。
我不反对这些声音,尤其不反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确需要不停地吸纳新鲜空气,否则,如何在课堂上站得住?但如果因此变得全中国仅有这一种声音,也不正常。为什么大家都如串通好了似的,一个劲儿要求教师再学习、再教育,而从不劝说教师在暑假好好休息呢?莫非教师个个是懒虫?
暑期名义上将近两个月,但掐头去尾,能剩多少时间?铺天盖地的各种继续教育、电脑考试、校本培训,都趁暑期的空当“追杀”过来。一学期的紧张、劳顿尚未冷却下去,又被一阵猛火加热起来。
我不禁质疑:继续教育是必要的,但如此集中几天的培训是最佳的继续教育方式吗?
教师的劳动具有弹性大、创造性强以及个性鲜明等特点。弹性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学习应以充分发挥主动性为主。激发出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才是根本途径。教育的创造性特征又需要教师拥有必要的闲暇,而不是像驴子拉磨似的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这样的教师整日疲于奔命,遑论什么创造。教师的学习还要因人而异。比如,我觉得目前急于补充的知识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于是,利用暑假我自学这样的内容,便可达到一定目的。而缺乏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对我而言几乎形同虚设。可是,我们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无视这些问题,只顾一层层下发文件,只顾照本宣科。
社会上还存在另一种不良心态,那就是见不得教师有点儿闲暇。教师的闲暇,几乎等同于罪恶。20年前我参加高考前夕的傍晚,在学校的大树底下苦读,看到几名科任教师已吃饱饭要走向电影院,心里甚为不平,以为老师应该和我们一样紧张才是,怎可以如此逍遥自在。后来,轮到自己当教师,回想当年的想法,觉得天真、愚蠢至极……
必要的闲暇对教师而言不可或缺。罗素在《论教育》中说,有人以为,教师的工作就像银行出纳员一样,让他干许多钟头的活儿是合理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教师极度疲乏和易怒,教师不得不机械地应付日常工作。他呼吁必须花费极大的经济开支,以保证教师享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并使他们从心底热爱教育工作。在罗素看来,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是离不开闲暇的。闲暇中孕育着教育的情和爱。
闲暇可以使教师成为一个活力四射、情调丰沛、思想迷人的人。当然,闲暇并非只是简单的头脑放假,四肢放松,无所事事。在闲暇中,教师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籍、报刊、音乐;在闲暇中,思考人生、追寻教育;在闲暇中,跨出校园,走进自然,融入社会;甚至简简单单地,在闲暇中,像个正常人一样,陪陪父母妻儿,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整天整年狂奔在“教育教学战线上”,被塑造成汲汲于分数、薄情寡义的“半机器人”。新课程提倡学生要体验自然、社会,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珍惜情感的人,我们的老师却长年累月闭锁在井底般的校园和家中,忙忙碌碌无休止,最终有可能退化成只会教书(主要是只会做练习和贩卖教参)的单调而贫乏的人——他们的人生远离闲暇,从而远离情趣,远离诗意,远离自我。这样的老师,其课堂效果可以想见。这样的老师也许称职,但绝不是我心目中的优秀。
教师要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智慧、能独立思考同时又富于生活情趣的人,绝不是单靠那些层出不穷的继续教育所能造就的。
(选自《教育,让自己长出力量》,王木春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