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习近平“3·18”讲话,开创思政课新篇
字数:3285
2024-03-24
版名:知行
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铸魂育人同频共振 □白文娟
延安枣园小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形成了“1234”特色思政课改革创新模式:塑造“一个特色”,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思政课始终;融通“两类课程”,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衔接协同;坚持“三位一体”,让“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第三课堂”形成合力;推动“师生四同”,在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中开展“思政课大讲堂”活动,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塑造“一个特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九一八事变”92周年,赴四八烈士陵园,开展“知史勿忘国耻、明志吾辈自强”主题活动。清明节带领学生去“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前祭奠先烈。国庆期间开展“铸魂育人强思政合力擘画‘同心圆’”实践活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校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他们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融通“两类课程”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加快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融合多学科优秀师资,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衔接协同。运用思政课程的学科融合性,让专业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精准对接,这样既不生搬硬套强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能将其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2023年,学校成立了“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专项课题研究小组,涉及5个大教研组,80名专任教师参与研究,成功申报省级课题1项、市级专项课题4项、微型课题2项。
坚持“三位一体” 深挖“三个课堂”育人潜能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大胆创新课堂组织形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讲堂紧密结合,让师生在思政课上学会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思政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利用校园教学资源、学生自学探究等方式,校内“流动的思政课”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师生共读经典——《中华颂》;国旗下的思政课点亮全校师生的信仰之灯……丰富多彩的思政内容解放了学生、发展了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也让校园静止的资源“活”起来了,更让思政课“活”起来了。
推进“师生四同” 增强思政课“三性一力”
学校深入开展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打造“师生四同”育人模式,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师通过“同学同研”教研活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理解;师生一同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同讲同行”加深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实践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拉近师生距离。选派思政课骨干教师指导红色故事宣讲团、“讲好枣园故事”等学生系列节目63期。“师生四同”育人模式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学校开展的“思政课大讲堂”系列活动已经成功举办11期,大讲堂的学习,由刚开始的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发展到合作校之间大教研。
“活色生鲜”的大思政课程是一场探索,筑牢学生思想根基,将不同的元素、众多的资源,按规律整合互融,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在循序渐进中悄然发生。延安枣园小学将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育人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四位一体”打造高校思政课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唐王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事关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巩固以及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五年来,西安欧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持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点,网络信息化教学和专题研讨为辅助,实践课为手段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实践、理论层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课程教学创新成效突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程在改革创新中持续鼓励和引导学生实现“六化”:一是“化耳为口”,即不仅要听,而且要说;二是“化目为手”,即不仅要读,而且要写;三是“化知为行”,即不仅要求知,而且要践行;四是“化外为内”,即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养;五是“化隐为显”,即将隐性的素质转化为显性的成果;六是“化人为己”,即将他人的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养。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本课程以“理论、网络、研讨、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其中基本教学内容由线下理论讲授、网络学习两部分构成,形成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优势互补。研讨部分根据理论教学需要及时事动态,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学生话题征询等环节确定研讨论题,组织学生课下调研、课上研讨,提升学生政治视野、理论素养、通识能力。
其中实践环节保留本课程传统优势项目:“清凉山”实践游学。针对清凉山森林公园、隋文帝广场、井勿幕纪念广场、沈太夫人墓、长安清凉寺等五个打卡点位,课程组的老师们研发了独具特色的“森林公园与生态文明”“隋文化与民主政治”“辛亥革命与中国梦”“统一战线与祖国统一”“宗教文化与宗教政策”五个现场教学项目。学期初会将每班分成五个项目组,并确定各组不同的任务。此项目分为现场教学和课堂分享两个阶段。现场教学要求每组派一名同学以真实事件为主进行现场讲解;课堂分享要求每组同学提前制作课件,普及理论知识,全员参与,派员主讲。在活动和课堂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积极性。原本枯燥高深的理论知识,此刻也变得不再刻板乏味,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的认同感,小组协作、表达沟通、信息采集筛选、计算机应用等通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参与其中的同学表示,这样的集体外出现场教学活动应该再多一些。
创新使用PBL项目式学习展示思政课学习成果。本课程通过设计真实主题项目学习成果展,截至目前本课程学习成果展已进行八届,第九届正在征集作品;共收集优秀学生作品160余件,公开发表推文8篇,现场答辩8次;其中推文点击阅读总量达到24000多次;学生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次,省级优秀工作案例1次,省部级课题1项。无论是学生还是课程组教师都获益良多。
参与主体全过程考核评估。本课程考核评估模型立体化,基于“Tronclass”信息化平台,将学生在“四位一体”学习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课程的整体考核之中,课上由教师、学生组长、学生组员组成课中评估体系,让评估更好地为学习服务,让结果更有效地反映学习效果,并有利于及时更新反馈教学效果;课下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由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同行、教师本人等构成评估体系的参与主体,全方位、多角度剖析教学各环节中的优缺点,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团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自课程建设以来,本课程已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重构,目前已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主线的共九章授课内容,基于教改成果不断凝练,目前课程组教师已撰写论文20余篇,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课题2项,获得省级奖项3项。论文发表量与课题申报较重点课程建设之前增长4倍,课改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课堂教学效果逐步提升
本课程每学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前后测,通过数据分析对比,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在课程建设的成果之下学生对于授课目标的达成度比较高,对课程的评价也有所提升。前测平均分为76分,后测的平均分为88分,能够充分说明学生对于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认同。基于师生座谈可以发现,尤其在研讨课堂和实践课堂,学生会以小组为单位,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查阅资料、制作PPT或小视频等,学习主动性显著提升。“Tronclass”平台中,学生学习数据(文献资料下载、活动数、讨论数等)明显提升,说明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改善。
本课程建设始终将立德树人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思政课在高校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认知水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课程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满怀信心,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积极学习,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建设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思政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贯彻方针、启迪智慧、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文化浸润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