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杨瑞娜
字数:1554
2024-03-24
版名:教育理论
“双减”政策下,学校是减负增效的主阵地,五项管理更是将作业管理列为首位。改变传统作业模式,优化作业设计成为作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我在作业设计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常规作业,夯实基础
常规作业,以强化双基、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紧扣学习内容设计,让学生通过书面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字词类作业,注重提高正确率。小学阶段,学生的错别字困扰着所有的语文老师。保证字词识记的准确性,除了必要的抄写、听写外,还应该能够准确把握学情,找到学生的认知盲点,有重点地指导字词学习,力争在学生初次动笔时,写对写好。
难度大的作业,可以化难为易,先单项后整合。如,三年级下语文园地中首次出现修改病句,例段中出现了四处错误,课堂上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句一句找出了错处,但如果课后布置类似的作业,一定会让孩子们望而却步。设计作业时,我把语序混乱、成分残缺、语义重复、搭配不当等几种类型的病句先单独训练几天,再整合成一段进行练习,学生的畏难情绪明显降低。
二、体验作业,链接生活
体验型作业,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为目的,结合学生学习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古诗配画,让文字看得见。学习《望天门山》时,对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孩子们理解起来有困难。于是,我将当天下午的家庭作业布置成古诗配画。第二天,当我看到从两边高耸的山峰中流过的楚江,以及从水天相接处的远方驶来的孤舟,我知道,诗意孩子们已了然于胸。
表演课本剧,激发成长活力。课本剧既是学生深入文本、透彻理解课文的有效载体,又是学生发展个性、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从一年级起,我就组织孩子们编排课本剧:《小马过河》《画杨桃》《乌鸦和狐狸》《要下雨了》《青蛙卖泥塘》……只要课本上适合表演的课文,我们都进行了表演。经常,是他们催促着要演。表演得多了,他们自己就知道哪些课文适合演课本剧。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他们自行组队、自己抽时间排练、自制道具……既发展了沟通协调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
举办跳蚤市场,活跃班级氛围。学完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课本剧《青蛙卖泥塘》在班里大火,教室里不时会响起“卖泥塘喽”的叫卖声。因为同学们平时也在班里互赠小物件,我临时起意,办个班级跳蚤市场。为了推销出去自己的小玩意,孩子们有的去市场、夜市听别人叫卖,有的在家里试卖,让家人提意见。那次跳蚤市场的成功举办,被孩子们念叨了好久。
三、阅读作业,点燃兴趣
阅读作业以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的,围绕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如果放手让随便读,孩子的读书类型就比较单一,且有局限性。每月推荐固定书籍作为保底,可以最低限度地保证读书的种类和方向。我告诉孩子们,每月的两本书是最低数字,如果对某类书籍或者某个作家的作品感兴趣,可以多阅读。老师在推荐书籍时,力求涉及文学、科学、历史、地理、数学等,拓展类别,唤醒孩子们的读书愿望。
培养阅读习惯初期,除了推荐书籍,还要监督读书落实情况。班级小管家能轻松实现读书打卡。根据阅读的书目,完成相应练习就可以,练习题主要围绕书籍内容展开,只要读书,完成起来没有压力。
阅读,如果只是默默自己读,那快乐太单调。读书分享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安排同读一本书,班级分享读书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近期读书情况,选择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们。很多时候,同学的好书推荐比老师的推荐效果要好很多。
总之,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应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融入新的理念,尝试新的类型,丰富作业形式,努力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小学)
一、常规作业,夯实基础
常规作业,以强化双基、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紧扣学习内容设计,让学生通过书面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字词类作业,注重提高正确率。小学阶段,学生的错别字困扰着所有的语文老师。保证字词识记的准确性,除了必要的抄写、听写外,还应该能够准确把握学情,找到学生的认知盲点,有重点地指导字词学习,力争在学生初次动笔时,写对写好。
难度大的作业,可以化难为易,先单项后整合。如,三年级下语文园地中首次出现修改病句,例段中出现了四处错误,课堂上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句一句找出了错处,但如果课后布置类似的作业,一定会让孩子们望而却步。设计作业时,我把语序混乱、成分残缺、语义重复、搭配不当等几种类型的病句先单独训练几天,再整合成一段进行练习,学生的畏难情绪明显降低。
二、体验作业,链接生活
体验型作业,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为目的,结合学生学习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古诗配画,让文字看得见。学习《望天门山》时,对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孩子们理解起来有困难。于是,我将当天下午的家庭作业布置成古诗配画。第二天,当我看到从两边高耸的山峰中流过的楚江,以及从水天相接处的远方驶来的孤舟,我知道,诗意孩子们已了然于胸。
表演课本剧,激发成长活力。课本剧既是学生深入文本、透彻理解课文的有效载体,又是学生发展个性、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从一年级起,我就组织孩子们编排课本剧:《小马过河》《画杨桃》《乌鸦和狐狸》《要下雨了》《青蛙卖泥塘》……只要课本上适合表演的课文,我们都进行了表演。经常,是他们催促着要演。表演得多了,他们自己就知道哪些课文适合演课本剧。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他们自行组队、自己抽时间排练、自制道具……既发展了沟通协调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
举办跳蚤市场,活跃班级氛围。学完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课本剧《青蛙卖泥塘》在班里大火,教室里不时会响起“卖泥塘喽”的叫卖声。因为同学们平时也在班里互赠小物件,我临时起意,办个班级跳蚤市场。为了推销出去自己的小玩意,孩子们有的去市场、夜市听别人叫卖,有的在家里试卖,让家人提意见。那次跳蚤市场的成功举办,被孩子们念叨了好久。
三、阅读作业,点燃兴趣
阅读作业以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的,围绕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如果放手让随便读,孩子的读书类型就比较单一,且有局限性。每月推荐固定书籍作为保底,可以最低限度地保证读书的种类和方向。我告诉孩子们,每月的两本书是最低数字,如果对某类书籍或者某个作家的作品感兴趣,可以多阅读。老师在推荐书籍时,力求涉及文学、科学、历史、地理、数学等,拓展类别,唤醒孩子们的读书愿望。
培养阅读习惯初期,除了推荐书籍,还要监督读书落实情况。班级小管家能轻松实现读书打卡。根据阅读的书目,完成相应练习就可以,练习题主要围绕书籍内容展开,只要读书,完成起来没有压力。
阅读,如果只是默默自己读,那快乐太单调。读书分享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安排同读一本书,班级分享读书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近期读书情况,选择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们。很多时候,同学的好书推荐比老师的推荐效果要好很多。
总之,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应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融入新的理念,尝试新的类型,丰富作业形式,努力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