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习近平“3·18”讲话,开创思政课新篇

字数:4315 2024-03-20 版名:视点
 
 西北大学:
 以创新厚植底色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张晨悦 实习生 付星悦 李曼

  “大家在‘云端’跟着我一起走进辛亥革命纪念馆,走进我们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在与辛亥革命博物院共同举办的“红色教育连线”活动现场,西北大学思政课教师赵景龙通过5G连线的方式带领校内课堂上的学生重温历史。
  走出课堂、走向实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是西北大学全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西北大学坚持将“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聚焦学科、队伍、课堂“三个关键”,资源、名师、金课“三个着力”,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随机听课,与师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
  西北大学在全国高校较早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教育通识课,培育集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课、系列讲座于一体的课程群,推广“叙事式”教学方法,讲活革命故事、校史故事、新时代故事。通过教学创新大赛、征集典型案例、遴选示范项目等,引导教师把理想信念价值和科学精神、大学精神融入教育教学。
  同时,西北大学以深化“大练兵”主题活动为载体,抓好教授说课、骨干展示、青年练兵、课程思政“四个环节”,使各年龄段、各专业教师都发挥作用、有所提升。“‘六要’和‘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为我守好课堂‘主阵地’提供了理论指南,从促行到践行再到笃行,知行合一的过程让我对上好思政课动了情,把教学之热情转化为了课堂之温情。”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获得者张晋龙说。
  据了解,该校全面推进陕西“大思政课”建设均衡发展示范高校建设,出台《“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制定了4个省级试点项目建设方案,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大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不断营造抓思政、重思政、强思政的浓郁氛围。
  西北大学还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中小学开展“联学联讲联研”“手拉手共建”。在陕西省文物局等支持下,西北大学策划开展“新时代青年延安行”,动员省内外10所高校师生途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洛川会议旧址等地,追寻抗战时期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的足迹。“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我们用脚步丈量红色沃土。挺直脊背庄严宣誓,我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重走延安路上,该校历史学院学生刘立新写下自己的感受。
  此外,该校获批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共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入选全国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精品项目。

  西安工业大学:
  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刘建兵

  在吴运铎雕塑前,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为学生现场讲述吴运铎的生平事迹,分享《把一切献给党》中吴运铎为人民兵工事业无私奉献一生的民族气节。在军工文化史系列报告中,教师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翔实的数据,深入阐述人民兵工精神的内涵及审美意蕴,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先进事迹,让学生了解学校深厚的军工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兵工精神从认知到认可,进而转化为一种信仰……多措并举之下,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在西安工业大学蔚然成风。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西安工业大学开足开齐,让思想政治教育“遍地开花”;就近取材,让地方教育资源“说话”;以德为师,让身边先进典型“带路”;润泽心灵,让传统思政课堂“行走”。
   开足开齐,让思想政治教育“遍地开花”
  五年来,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足开齐思政课,严格落实本科生17学分规定,在各年级培养方案中设置思政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内容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党史、国史、国学等内容,确保课程质量。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立德树人,发挥“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育人作用;坚持以智启人,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以体育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坚持以美化人,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坚持以劳塑人,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学校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研究,在教学任务安排时,综合考虑教学班学生的专业背景,安排有关联知识背景的老师承担该专业教学任务。
  就近取材,让地方教育资源“说话”
  教学素材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精度,新时代思政课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历史古迹、人文精神、红色故事等特色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活性因子”,充实既定的教学内容体系。
  2023年学校共组建实践团队近200支,5000余名学生通过集中组队和自主实践的形式,赴新疆、广西、湖南、河北、山西、云南和陕西等地,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完成实践工作任务,全体师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形成了鲜明的“思想政治引领+专业知识实践+素质能力提升”的社会实践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效果。
  目前,学校依托省级“新时代陕西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创新研究基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任课老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中,通过讲授陕西地方的革命历史与建设成就,指导学生赴照金、马栏、凤县红光沟、西安兵器基地等地开展“红色之旅”研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社会大课堂,传承与弘扬红色基因。
  以德为师,让身边先进典型“带路”
  身边的典型最能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新时代思政课应树立“德高为师”理念,把身边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请进校园、请上讲台,让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敬业、追梦圆梦的故事。事实上,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热血青年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乡村振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这些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业绩的当代同辈人,是感召和激励青少年学子奋发有为的最好师资。
  学校组织开展“师德建设示范团队”“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大学生(新时代好青年)”等评选表彰活动,用富有特色的活动凝聚师生,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引领师生。校领导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2023年为学生讲授思政课10余次。邀请2021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5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徐立平,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陈若星,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不断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深度挖掘师生先进事迹,在官微、官网、广播和宣传栏等载体全媒体推出、视听结合,身边典型引领教师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立德树人、行为世范的责任担当,在全校学生中形成了学习先进典型、展现西工风采的良好风尚。
  润泽心灵,让传统思政课堂“行走”
  传统的思政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说教、灌输成分过重,缺乏双向互动,教学效果易打折扣。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新时代思政课应组织学生在校园中“行走”,厚植少年爱国情;在社会中“行走”,联结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在网络中“行走”,拓展育人空间,构建起“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五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型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独特优势,持续推进“大思政”体系建设,“五育并举”构建“校园文化活动+思政”工作模式,努力将具有兵工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堂”,不断提升审美文化育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学校通过建立思政教育基地、开设“辅导员话信仰”“我眼中的中国精神”等特色主题线上栏目、创作网络思政教育产品和网络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精神教育和时代创新精神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世界胸怀。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挖掘“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和“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工精神”等优秀思政教育资源,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课堂改革,持续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用“田野课堂”讲好大思政课
  □本报记者孙永涛实习生 李曼付星悦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凌职院首席科学家康振生向学生讲解小麦病害防治的相关知识

  3月的陕西关中,经过春雨洗礼后的小麦正好迎来拔节孕穗期。近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杨凌职院”)组织师生先后来到小麦育种产学研基地和豆村教学实验农场,开展“小麦田里话‘两会’”主题思政课。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凌职院首席科学家康振生结合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就科技创新对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现场教学。康振生说:“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高精尖的人才,也需要扎根基层一线的人才,希望同学们通过系统学习打好基础,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乡村振兴,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院研究员赵瑜向学生们讲述了自己六十余年如一日扎根麦田育种的故事,并结合小麦的拔节孕穗期与青年学子的成长关键期,鼓励大家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思政课教师郭雄伟、薛敏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的“三农”关切以及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内容,结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农业强国进行宣讲和解读。
  这是杨凌职院首场麦田里的思政课,也是该院以“田野”大思政课引导学生知农时、懂农事、强农心,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火热实践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杨凌职院着眼涉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办学特色和学生学情,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善用生动鲜活、入脑入心的“田野”大思政课,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乡村振兴,强国有我”倾注青春力量。
  在教学中,杨凌职院坚持开门办好思政课,创设校内校外“双元联动”的田野课堂,引导学生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子向下。校内田野课堂,从打造田野教学校园微景观入手,建成1000㎡的“耕读文化馆”,打造农耕文化陕西之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等;校外田野课堂,依托杨凌示范区丰富的农业农村优势资源和学校小麦育种教研场域,开展思政课教师与院士专家、乡村干部、返乡创业“新农人”共上一堂实践课,并进行师生现场讨论、田间劳动、乡村调研活动。
  同时,该院积极构建横向全员联动、纵向机制贯通的耕读教育特色“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开展“后稷文化”系列传承与实践活动,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的“乡村振兴大课堂”文明实践活动;成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开展课程思政观摩活动,让专业课程更“思政”,深入挖掘涉农专业基础知识、人物事迹、政策法规等素材并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让思政课程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