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减法思维”,才能让教育减负有实效

□吴维煊

字数:762 2024-03-20 版名:声音
  校园形式主义、教育减负等老问题又被代表委员带到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建议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行政压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关注教育减负问题。他认为,考评过于频繁、科目过于琐细,使得高校教师穷于应付、苦不堪言。为此,他建议减少和限制教育考评,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
  教育负担过重的突出表现是简单事情复杂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在一些管理者的潜意识里,热衷于“加法思维”,无论做什么事,总认为做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越复杂越好、投入的时间越长越好。
  “加法思维”不仅让常态化教研活动变得极其复杂,而且也一定程度地加重了教师们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如何让教育减负真正起到实效?善用“减法思维”很重要。
  首先,要认清凡事都用“加法思维”对工作生态造成的危害。为什么有些部门的工作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究其原因,不是工作做得少,也不是没有做到位,而是工作做得太多,多到分不清主次,多到没了章法。凡事都用“加法思维”,势必导致教师们陷入低质量忙碌,势必降低教育效率。
  其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善于用“减法思维”,让教师们从无意义的事务中走出来。以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为例,按理说,教学比赛的宗旨是以赛促学,通过一节课的比赛时间看看教师的教学有没有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而今,这一宗旨发生了改变,复杂的备赛过程、大量地提交材料,让比赛脱离了教学实际。要想让比赛回归本真,必须要用“减法思维”让赛事变得简单一点。
  最后,要厘清哪些事情需要“做加法”,哪些事情需要“做减法”。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有其特有的规律。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为地把简单事情变复杂,是加法思维导致的形式主义。把诸如教科研等复杂事情简单做,是滥用减法思维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所以,哪些事情该用加法思维,哪些事情该用减法思维,应视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切勿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