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理应多一些原发性思考
□高 杰
字数:1621
2024-03-20
版名:声音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在一次访谈中谈到教研的问题时,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内驱动力”,一个是“生命的高度觉醒”。她还强调“教研,首先教师要自己研究自己”。
然而从当前教师成长的实际看,还有不少阻力存在,包含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在外因上,备受社会关注的“教师负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脱离教书育人本职的其他事务性工作挤压了成长的时间,出现“想成长而无暇成长”的尴尬。在内因上,受多元思潮的影响,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教师岗位的态度有变化,仅仅将其视为“谋生的职业”,出现“成长需要不突出”“成长目标不明晰”等内在困惑,此外,缺少原发性的思考也是导致其在成长问题上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在与一些教师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对于教育热点、趋势,最新的政策等缺乏关注,因为对方向性的政策要求不熟悉,导致他们对自身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学习、获得提升没有明确的认识。多是等待学科组或者学校的安排,工作按部就班,久而久之产生了职业倦怠。笔者以为,对教师而言,倘若多一些原发性的思考,就会对周围产生好奇,在常规工作中发现还可以完善的地方,减少“人云亦云”,进而对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原发性的思考其实就是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是思维个性化的体现,属于“源头性思考”。原发性思考根源于“第一性原则”,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第一性原则是最基本的命题和假设,它不能被省略,不能被删除,也不能被违反。也就是在每个系统里面都存在的最底层的那个根基。”对于教师成长的启发在于,要“回溯事物本质,重新思考该怎么做”。比如,一节课上完后,通过复盘课堂,发现不足,从而为下一次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优化的方案;再比如,育人的过程中,经常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教师便会从情感和姿态上更加细致地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当前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找到共同话题,为工作的开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等等。
原发性的思考落脚点在思考,这是我们创造性开展工作、发展自我的重要前提。需要注意的是,在思考过程中应确保多一些“源头性”的理解与认识,也就是让思考有属于教师本人的个性化特征,才能更加适合地指导自我开展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激发教师原发性的思考,首先要在“原”字上下功夫。如今,各类解读类的文本多如牛毛,内容参差不齐,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仅仅是通过他人的解读来推动教育工作,过程自然少了滋味,也少了营养。没有经过自己的咂摸,美食也就失去了意义。多读一些原文,能够让我们在反复的咀嚼中品味到关于教育独特的味道,这才是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还要接好“天线”,关注各类有关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把准工作的方向,这样有助于自身目标更明确,提高教书育人的成效。
激发原发性的思考要在“记”上下功夫。这里的“记”就是及时记录的意思。绝大多数教师总是会在工作中产生思考,获得感受。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因为缺少记录的习惯,在灵光乍现的瞬间没有及时把握,事后动力不足,致使那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经验、案例等最终不了了之。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养成记录的习惯,特别是在数字化进程加快的当下,除了传统的纸笔,手机、平板等新工具为记录提供了便利,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都可以成为记录的方式。通过反刍、回味“当时”,更容易引发新的思考。
激发原发性的思考还应在“行”上下功夫。思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本身又与思考相辅相成,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倘若缺少行之有效的指导,实践的过程就是应对的过程。日常工作中,不妨多问问自己“是否还能做得更好”,以自我打气的方式增强工作信心,珍惜每一节课,珍惜每一次与学生和家长的交往,珍惜每一次与同伴的探讨,也包括珍惜每一次缺憾,并将其视为成长的动力来源,看到工作的“意思”与“意义”,自然就有了成长的强烈意愿,在成全他人与成全自己的双赢里走向教育的更深处。
在大力倡导教育家精神的当下,教师成长应多一些原发性思考,这也是我们在教育这方天地里成为更好自己的关键所在。
然而从当前教师成长的实际看,还有不少阻力存在,包含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在外因上,备受社会关注的“教师负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脱离教书育人本职的其他事务性工作挤压了成长的时间,出现“想成长而无暇成长”的尴尬。在内因上,受多元思潮的影响,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教师岗位的态度有变化,仅仅将其视为“谋生的职业”,出现“成长需要不突出”“成长目标不明晰”等内在困惑,此外,缺少原发性的思考也是导致其在成长问题上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在与一些教师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对于教育热点、趋势,最新的政策等缺乏关注,因为对方向性的政策要求不熟悉,导致他们对自身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学习、获得提升没有明确的认识。多是等待学科组或者学校的安排,工作按部就班,久而久之产生了职业倦怠。笔者以为,对教师而言,倘若多一些原发性的思考,就会对周围产生好奇,在常规工作中发现还可以完善的地方,减少“人云亦云”,进而对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原发性的思考其实就是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是思维个性化的体现,属于“源头性思考”。原发性思考根源于“第一性原则”,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第一性原则是最基本的命题和假设,它不能被省略,不能被删除,也不能被违反。也就是在每个系统里面都存在的最底层的那个根基。”对于教师成长的启发在于,要“回溯事物本质,重新思考该怎么做”。比如,一节课上完后,通过复盘课堂,发现不足,从而为下一次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优化的方案;再比如,育人的过程中,经常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教师便会从情感和姿态上更加细致地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当前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找到共同话题,为工作的开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等等。
原发性的思考落脚点在思考,这是我们创造性开展工作、发展自我的重要前提。需要注意的是,在思考过程中应确保多一些“源头性”的理解与认识,也就是让思考有属于教师本人的个性化特征,才能更加适合地指导自我开展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激发教师原发性的思考,首先要在“原”字上下功夫。如今,各类解读类的文本多如牛毛,内容参差不齐,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仅仅是通过他人的解读来推动教育工作,过程自然少了滋味,也少了营养。没有经过自己的咂摸,美食也就失去了意义。多读一些原文,能够让我们在反复的咀嚼中品味到关于教育独特的味道,这才是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还要接好“天线”,关注各类有关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把准工作的方向,这样有助于自身目标更明确,提高教书育人的成效。
激发原发性的思考要在“记”上下功夫。这里的“记”就是及时记录的意思。绝大多数教师总是会在工作中产生思考,获得感受。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因为缺少记录的习惯,在灵光乍现的瞬间没有及时把握,事后动力不足,致使那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经验、案例等最终不了了之。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养成记录的习惯,特别是在数字化进程加快的当下,除了传统的纸笔,手机、平板等新工具为记录提供了便利,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都可以成为记录的方式。通过反刍、回味“当时”,更容易引发新的思考。
激发原发性的思考还应在“行”上下功夫。思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本身又与思考相辅相成,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倘若缺少行之有效的指导,实践的过程就是应对的过程。日常工作中,不妨多问问自己“是否还能做得更好”,以自我打气的方式增强工作信心,珍惜每一节课,珍惜每一次与学生和家长的交往,珍惜每一次与同伴的探讨,也包括珍惜每一次缺憾,并将其视为成长的动力来源,看到工作的“意思”与“意义”,自然就有了成长的强烈意愿,在成全他人与成全自己的双赢里走向教育的更深处。
在大力倡导教育家精神的当下,教师成长应多一些原发性思考,这也是我们在教育这方天地里成为更好自己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