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出耘田夜绩麻

□董国宾

字数:1571 2024-03-20 版名:文苑
  母亲开始种苎麻了,撒了种子的薄地一出苗,母亲的心思就拴在了那块薄地上。
  薄地不大,是母亲费了好大劲儿在乱石堆中垦出来的。一块块硬石和砖块挪走之后,母亲闲不住的手又开始铲地了。瞧一眼裂开的黄土,母亲嘴里念叨个不停,这几分地不种别的,就种苎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诗里这样说,农民白天在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还说村里的男男女女各忙农活,连顽皮的小孩童也学着做农事。这首古体诗,从头至尾记述了农民的辛勤耕作,流溢出浓浓的乡间生活气息。诗中的“绩麻”,更让我看到,母亲所种的苎麻也能在古代名家笔下走诗,年幼的我每每朗读这首诗,都会十分用心,并感到无比自豪。
  母亲识不了几个字,怎知苎麻还能成诗?农耕时光里,勤快的母亲早出晚归,从远处河沟里拎来一桶桶水浇下去,然后直起腰来站在那块薄地上。懵懂的我隐约感到,辛劳的母亲种下去的不仅是苎麻,还是诗!母亲却浑然不知,只知道没白没黑地在那块薄地上不停地劳作,在一个叫故土的地方安分地度年月。
  苎麻长成了,一小块薄地满眼葱绿,一棵棵半人高的苎麻挨挨挤挤地长在一起,站成了一小片茎直叶茂的麻林。母亲揩一下额头,轻快地拿了镰刀,喜悦地开始采割,母亲精心开垦的地终于有了收获。一捆捆苎麻运至家中后,母亲又开始制作麻丝。
  先将收割来的苎麻放入河沟浸泡,过些日子,经过浸泡的苎麻剥下麻皮,再用麻刀麻利地刮掉硬质木皮(即刮青)获得生麻,然后将生麻泡在水里脱胶变软,晒干后,将麻皮一丝丝分细,麻丝就制作成了。闲不住的母亲还要搓麻线,这个过程便是范成大诗中说的“绩麻”。母亲也像诗里那样,总在白天农忙之后,不知疲倦地于夜间搓麻线,夜深人静了,母亲仍在屋子里忙活计。
  乡村的夜悄悄走来,一盏如豆的灯火铺开暗黄的光,母亲抖动的影子,映在屋舍的一面土墙上。在童年的记忆中,制作麻丝是最有趣味的环节,瘦削的母亲蹲在屋子狭小的空间里,手握麻鼓,紧紧压住一缕缕麻皮,利落地抽出一丝丝麻丝来。母亲的动作轻便快捷,十分娴熟,是我年幼的脑海里抹不掉的痕迹。没长大的我喜欢读古诗,读范成大的“绩麻诗”时,我总在脑海里展开无尽的想象。我恍惚看见,一代代人在无声无息的劳作中,将麻丝搓成坚实有力的麻绳,便有了关于“绩麻”的名诗名句。我还能从绩麻的每个动作中,看到飞奔的马车,一串串行走的脚印,还能闻到一碗碗米香。其实,更多的还有我无法目及和想到的。
  母亲抽麻丝及搓麻绳,都离不开麻鼓。麻鼓又叫麻线鼓、麻砣,这农家常见的器物颇有情调。我家的麻鼓是圆柱形,小拳头大小,石质。那样的时光里,不停歇的母亲在寂夜里忙活计,小麻鼓像个筋骨健实又听话的小童,一会儿紧抓在母亲指尖抽麻丝,一会儿又跳出来,不挪窝地帮着劳而不疲的母亲搓麻绳。细述起来,小麻鼓还是个可赏可喻之物,其顶端有一小凹坑,撒些草木灰进去,可供绩麻防滑之用,我们那儿管这叫“灰塘”。周边大都雕刻不同的民俗风情图案和吉祥纹饰,我家盈盈可握的小麻鼓,周边雕琢出几条欢跳的鲤鱼。这鱼取“余”之意,寓意年年有余,农家生活富足美好。劳作的母亲找外村的工匠做了这样的麻鼓,心里便装进了从没向我表白的梦想,在一条走不完的路上,用闲不下来的双手雕刻岁月。在母亲人生的旅程中,黑夜也是白天!
  母亲常常夜间绩麻,搓成的一捆捆麻绳,母亲总是出神地瞧过去,她的眼神里好像蓄着发芽种子一般的生机与光芒,收不住的脚步,穿行在老不掉的时光中。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一个个麻垫做成了,一个个麻毯加工成了艺术品。巧手的母亲还会在每个麻垫和麻毯上,绣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图案,一向苛求于事的母亲点点头,择个晴好的天气,便运到城里卖出去。
  等有了糖吃,有了一件像样的童衣裹在我身上,农耕不辍的母亲也就有了花朵一样的笑容。其实,那些艰难的时光里,母亲从没说过日子难熬,农作的母亲觉得苦和累也含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