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醉碧螺香
□申功晶
字数:2115
2024-03-20
版名:文苑
我年少时,但逢开春,父亲总会骑着单车带我来到太湖洞庭东山,父女俩站在茶园坡地放眼望去,矮墩墩的茶树抽出了碧油油的叶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茶”,碧螺春茶树系“洞庭山群体小叶种”,纤细玲珑犹似小家碧玉的苏州姑娘。《茶经》云:“凡采茶,在二三四月间。”到了春分,采茶的男女七八人一伙,十几人一队,每人肩背一只茶篮,趁着清晨露水,在轻雾如烟的茶丛中,小心翼翼地采摘。明前“碧螺”通常一芽一叶,炒制一斤高级碧螺春大约需采6.8万—7.4万颗芽头,因此,素有“一斤碧螺春,十万春树芽”的说法。可见碧螺芽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寻常。
旧时,讲究的茶户只让二八芳龄的处子去采,采摘之前,少女们先沐浴更衣,上山时,索性不用竹筐,她们将采下的嫩芽纳入怀中,贴放在胸口,处女的肌肤体温能促使茶叶散发出一股浓烈的异香,当地人用吴语戏称为“吓煞人香”。采回去的芽叶须及时拣剔,剔去余叶及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力求做到当天采摘、当天拣剔、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而拣剔一公斤芽叶,则需花费大半天时间。
农人将白天拣剔好的茶叶堆置在堂前,吃过夜饭,就去屋后炒。炒茶火要烧得猛,当茶灶镬底烧得透红,一畚箕嫩叶倒下去,满满一镬,“噼里啪啦”乱爆开来,炒茶人立在灶前,伸手下去炒,动作要快,牢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要诀,左右开弓,轮换叉炒,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此时的茶镬里就像放鞭炮,水蒸气直冒,热得炒茶人赤裸着上身,露出古铜色肌肤,仍汗流浃背,纵如此,嘴里还快活地哼着小调山歌。等爆声小下去,便用畚箕覆向镬里一阖,随手翻转盛起,手脚要快,否则嫩芽易焦易老。炒过的青叶子倒在板桌上,双手搓揉,揉成紧紧一团,碧绿的浆水微微渗出,抖散开来摊在竹匾里,用幽火慢炒。然后二度、三度焙干。此番纯手工采摘、纯手工拣剔、纯手工炒制……从古延续至今,也亏得苏州人不嫌繁琐。单这“蜷曲如螺”的工艺,靠机器是做不来的。故明前碧螺质高而量少,身价万金,贵得实在有理!
苏南的老百姓素有喝茶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祖父一大早起身,雇一辆三轮,来到茶楼,占个好座头,先吩咐堂倌来一壶上好的碧螺春,笃悠悠地一边啜一边听《山海经》。20世纪60年代中期,祖父人到中年,历经夺职、抄家、丧妻……满腔积怨愤懑无处发泄,饮食起居亦大不如前,或许,唯有碧螺春那缕似有若无的花果香能稍稍抚慰他内心的痛楚。
每逢早春茶上市,父亲总要去“三万昌”称上二两特级碧螺春尝尝鲜。说起我和碧螺春的初识,还闹了一出“不识碧螺是碧螺”的乌龙。记得有一年开春,我打开父亲的茶叶罐头,从里面抓一撮新茶撒入茶杯,看蜷曲的茶芽在水里舒展开来,直至水呈澄碧色,鼻子凑到杯口深深一嗅,一股天然植物香沁人心脾,端起杯子啜一口,那股子芬芳在唇齿间弥漫开来,尤其是那种初饮若无、细品似有的果香味,着实让我陶醉了好一阵子。
有此好物,我当第一时间与母亲分享,当她捏起一撮“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的茶芽,不由得“哎呀”一声:“这茶怎么长满绒毛,莫不是发霉了?”我娘儿俩研究半晌,最终敲定茶发霉,便拍板“哗啦啦”一股脑倒入垃圾桶。殊不知,这“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正是特级碧螺春的“真容”。待到夜间,父亲回到家中,得知了真相,心疼得直跺脚:“这半斤茶大几千呐!说没就没了!”
我每天清晨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无外乎先泡上一杯清茶,早春时分,喝上一杯新上市的碧螺春,能去除一夜宿旧之气。感冒发烧的时候,我的医生朋友开完药后千叮万嘱:“你正在吃消炎药,千万勿要喝茶,尤其是浓茶!”喝碧螺春却是无妨,这茶寡淡,一杯下肚,病也似减了三分。
《茶经》有云:“器为茶之父。”泡什么样的茶选什么样的茶具,颇有讲究。泡制碧螺春,以玻璃杯为佳,透过玻璃,可尽览“白云翻滚,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四大奇观。泡碧螺春是一桩饶有趣味的艺术。准备一个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在杯中注上三分之一70—80℃的纯净水,由于茶叶太过娇嫩,即便用隔夜水冲泡,照样“沉鱼落雁”,将碧螺绒球抛入杯中,待其舒展开来,再缓缓斟水,一时杯中如雪片纷飞,清芬袭肺,端在手中,满杯翠玉,喝着也没有茶叶固有的涩味,反倒有一股甜津津的果香味,这便是货真价实的“茶中极品”了,清代学者龚自珍所言“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非虚也。
苏帮菜中有一道时令名肴,唤作“碧螺虾仁”。这道菜顾名思义,是用碧螺春与河虾仁一起烹调而成,新采摘的碧螺茶芽,在温油中热过,跟现剥的河虾仁翻炒一下,虾仁本就鲜甜味美,添了茶叶,更是去腥提鲜,茶乃山之精华,虾系水中尤物,两者妙而凝合。吃起来,但觉虾中裹着茶的清香,茶中带着虾的鲜甜。
洞庭西山岛有一友人,家中自有几亩茶地,每年清明至谷雨,总要邀我去岛上喝两三遭碧螺春茶。在太湖畔,泡上一杯新绿,春芽儿入杯如球,在杯中见水即化,渗出醇厚的翡汁,细闻起来茶香中裹着浓郁的花果香,透过玻璃杯,落翠缤纷、雪浪喷珠。我忽地想起苏州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言:“在西方,窗户就只是窗户,它让光线与新鲜的空气进入室内。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恰如一杯碧螺春,玻璃杯就是一个画框,杯中之茶伴着漫山花果幽幽而来,烟雨如画,如幻似梦,令人心神皆醉。
旧时,讲究的茶户只让二八芳龄的处子去采,采摘之前,少女们先沐浴更衣,上山时,索性不用竹筐,她们将采下的嫩芽纳入怀中,贴放在胸口,处女的肌肤体温能促使茶叶散发出一股浓烈的异香,当地人用吴语戏称为“吓煞人香”。采回去的芽叶须及时拣剔,剔去余叶及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力求做到当天采摘、当天拣剔、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而拣剔一公斤芽叶,则需花费大半天时间。
农人将白天拣剔好的茶叶堆置在堂前,吃过夜饭,就去屋后炒。炒茶火要烧得猛,当茶灶镬底烧得透红,一畚箕嫩叶倒下去,满满一镬,“噼里啪啦”乱爆开来,炒茶人立在灶前,伸手下去炒,动作要快,牢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要诀,左右开弓,轮换叉炒,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此时的茶镬里就像放鞭炮,水蒸气直冒,热得炒茶人赤裸着上身,露出古铜色肌肤,仍汗流浃背,纵如此,嘴里还快活地哼着小调山歌。等爆声小下去,便用畚箕覆向镬里一阖,随手翻转盛起,手脚要快,否则嫩芽易焦易老。炒过的青叶子倒在板桌上,双手搓揉,揉成紧紧一团,碧绿的浆水微微渗出,抖散开来摊在竹匾里,用幽火慢炒。然后二度、三度焙干。此番纯手工采摘、纯手工拣剔、纯手工炒制……从古延续至今,也亏得苏州人不嫌繁琐。单这“蜷曲如螺”的工艺,靠机器是做不来的。故明前碧螺质高而量少,身价万金,贵得实在有理!
苏南的老百姓素有喝茶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祖父一大早起身,雇一辆三轮,来到茶楼,占个好座头,先吩咐堂倌来一壶上好的碧螺春,笃悠悠地一边啜一边听《山海经》。20世纪60年代中期,祖父人到中年,历经夺职、抄家、丧妻……满腔积怨愤懑无处发泄,饮食起居亦大不如前,或许,唯有碧螺春那缕似有若无的花果香能稍稍抚慰他内心的痛楚。
每逢早春茶上市,父亲总要去“三万昌”称上二两特级碧螺春尝尝鲜。说起我和碧螺春的初识,还闹了一出“不识碧螺是碧螺”的乌龙。记得有一年开春,我打开父亲的茶叶罐头,从里面抓一撮新茶撒入茶杯,看蜷曲的茶芽在水里舒展开来,直至水呈澄碧色,鼻子凑到杯口深深一嗅,一股天然植物香沁人心脾,端起杯子啜一口,那股子芬芳在唇齿间弥漫开来,尤其是那种初饮若无、细品似有的果香味,着实让我陶醉了好一阵子。
有此好物,我当第一时间与母亲分享,当她捏起一撮“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的茶芽,不由得“哎呀”一声:“这茶怎么长满绒毛,莫不是发霉了?”我娘儿俩研究半晌,最终敲定茶发霉,便拍板“哗啦啦”一股脑倒入垃圾桶。殊不知,这“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正是特级碧螺春的“真容”。待到夜间,父亲回到家中,得知了真相,心疼得直跺脚:“这半斤茶大几千呐!说没就没了!”
我每天清晨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无外乎先泡上一杯清茶,早春时分,喝上一杯新上市的碧螺春,能去除一夜宿旧之气。感冒发烧的时候,我的医生朋友开完药后千叮万嘱:“你正在吃消炎药,千万勿要喝茶,尤其是浓茶!”喝碧螺春却是无妨,这茶寡淡,一杯下肚,病也似减了三分。
《茶经》有云:“器为茶之父。”泡什么样的茶选什么样的茶具,颇有讲究。泡制碧螺春,以玻璃杯为佳,透过玻璃,可尽览“白云翻滚,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四大奇观。泡碧螺春是一桩饶有趣味的艺术。准备一个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在杯中注上三分之一70—80℃的纯净水,由于茶叶太过娇嫩,即便用隔夜水冲泡,照样“沉鱼落雁”,将碧螺绒球抛入杯中,待其舒展开来,再缓缓斟水,一时杯中如雪片纷飞,清芬袭肺,端在手中,满杯翠玉,喝着也没有茶叶固有的涩味,反倒有一股甜津津的果香味,这便是货真价实的“茶中极品”了,清代学者龚自珍所言“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非虚也。
苏帮菜中有一道时令名肴,唤作“碧螺虾仁”。这道菜顾名思义,是用碧螺春与河虾仁一起烹调而成,新采摘的碧螺茶芽,在温油中热过,跟现剥的河虾仁翻炒一下,虾仁本就鲜甜味美,添了茶叶,更是去腥提鲜,茶乃山之精华,虾系水中尤物,两者妙而凝合。吃起来,但觉虾中裹着茶的清香,茶中带着虾的鲜甜。
洞庭西山岛有一友人,家中自有几亩茶地,每年清明至谷雨,总要邀我去岛上喝两三遭碧螺春茶。在太湖畔,泡上一杯新绿,春芽儿入杯如球,在杯中见水即化,渗出醇厚的翡汁,细闻起来茶香中裹着浓郁的花果香,透过玻璃杯,落翠缤纷、雪浪喷珠。我忽地想起苏州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言:“在西方,窗户就只是窗户,它让光线与新鲜的空气进入室内。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恰如一杯碧螺春,玻璃杯就是一个画框,杯中之茶伴着漫山花果幽幽而来,烟雨如画,如幻似梦,令人心神皆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