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平灼肤之痛的医学战士

——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

字数:2907 2024-03-20 版名:文化



  □张强 赵双林
  春节前夕(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烧伤与创伤医学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解放军总医院盛志勇教授因病在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医学巨擘未能迎来新一年的春暖花开。
  在医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做手术的医生难,给烧伤病人做手术的医生更难。难就难在要闻得惯焦糊恶臭的气味,要不惧怕被细菌、病毒感染,要撑得住十几个小时的手术时长……更让烧伤医生难以释怀的是,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病人,虽然经治疗保住了性命,但无一例外的在身体和心灵上留下了终生无法抹掉的疤痕。
  梳理盛志勇院士的百岁人生,为了抚平患者身体上的伤痛,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为了医学的进步,他始终活跃在第一线,所带领团队的总烧伤治愈率高达9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个人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并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
  创造烧伤学界多个第一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盛志勇身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显著。
  盛志勇1920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1948年,在美国修完学业的盛志勇归心似箭。可就在他所乘的客轮即将启程时,美国西海岸爆发了工人大罢工,所有船只停驶。无奈之下,他跑到航运调度处恳求道:“只要船运一开通,我就要回中国!哪怕是搭乘一只小船。”终于,航路恢复了。在1948年的最后一天,他买到了船票。盛志勇乘坐一条小船,从大西洋彼岸驶向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1961年,盛志勇由军事医学科学院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担任创伤外科和烧伤科主任,由此开始了对烧伤的深入研究。
  烧伤植皮实验中,盛志勇和同事尝试利用各种动物皮肤进行植皮,最终发现效果最好的还是人体皮肤。但是人体皮肤不仅获取不易,而且保存也十分困难。临床上常常遇到有皮的时候没有伤员,有了烧伤病人急需植皮的时候却又找不到皮源的情况。
  于是,盛志勇提出建立皮库的设想:把平时搜集到的异体皮肤保存起来,需要时再拿出来使用。从1972年开始,他带着大家到北京北郊农场学习人工储存精液的经验;到中国科学院低温研究所请教怎样在低温环境下保持皮肤组织的活力;到首钢联系液氮的供应。对于皮肤储存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他都进行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研究出用液氮储存皮肤的玻璃化储存方法,建成了当时全国第一家、亚洲最大的低温异体皮库。
  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曾经是创伤外科和危重医学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攻克这一医学临床和战场救治的难题,盛志勇带领团队把床搭在实验室,做了数不清的动物临床研究实验,光是大白鼠就养了800多只。最终,他们从这些动物身上找到了早期诊断的依据,提出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防治的关键节点。这项成果使得大面积烧创伤病人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由17.3%下降到6.9%,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由87.5%下降到40%。
  “自然科学,只能争第一。”这是著名科学家丁肇中的名言,也是盛志勇进行医学科研的座右铭。对中国烧伤学科的发展,盛志勇是见证者、奠基者,更是攀登者,他在烧伤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方面创造了诸多“第一”:最早提出内毒素是产生烧伤后脓毒症的主要原因;率先开展了烧创伤后氧自由基的研究,对减轻烧伤后细胞损伤提供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最早提出休克期输全血的治疗方法并应用于实践;最早提出运用休克期早期切痂的治疗方法;最早组织开展低温储存皮肤的研究;率先建起了国内第一家也是亚洲最大的液氨储存异体皮库;最早研制出了适用于烧伤患者涂用的化妆油彩,解决了浅度烧伤愈合后皮肤色素沉着的问题……
  是院士更是战士
  盛志勇是院士,更是一名战士!
  当侵略者的战火烧到鸭绿江畔时,他毅然加入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前线抢救志愿军伤员;当西南边境战事趋紧时,他先后两次奉命率队奔向山野丛林,钻进“猫耳洞”救治一批又一批伤员;当邢台和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他紧随医疗队赶赴灾区,冒着余震,抢救瓦砾中的一个个生命……
  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盛志勇参加过的紧急医疗救援有很多。那种只能容纳五六人的小飞机,盛志勇不知坐过多少次。
  探究盛志勇的科研之路,记者发现,他的很多成果和发现都源自临床一线和战场。
  抗美援朝期间,他和导师沈克非等先辈一道,在极为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把救治放射复合烧伤的系统研究作为突破口,进行了火器伤、创伤弹道学、低容量性战伤休克以及同种异体皮移植等研究。他研究制成的淀粉海绵,有效地解决了志愿军伤员流血不止的难题,填补了战伤的空白。
  1981年,由盛志勇牵头组建全军第一个创伤外科中心。他从招揽人才开始,创建了全军第一家创伤外科研究室和北京市第一家无菌动物实验室,不久又组建了全军第一家重症监护科。在盛志勇的努力下,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在创伤外科中心,盛志勇带领学生就烧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大样本临床回顾和前瞻性研究,并提出“细菌内毒素是引起烧伤、战后脓毒症的主要原因”这一重要的外科学理论。
  努力使患者重返社会
  盛志勇很早就提出,现代烧伤治疗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保住患者生命,而应该包括患者身心、外貌及功能的康复,使他们能够生活自理,而且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还能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0世纪80年代,某单位青年女工小孙,因意外失火被灼烧得体无完肤,全身成黑焦炭状,惨不忍睹。经诊断,小孙烧伤面积达95%,其中三度烧伤达90%,并伴有重度呼吸道损伤,生命危在旦夕。在得到兄弟医院的紧急求援后,盛志勇毅然同意收治这名危重烧伤患者。此后,他带领最精干的医护团队给予她精准施救,使患者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生命保住后,盛志勇开始为她做“美容”,先后做了8次植皮和整容手术,仅做头皮移植就达30多次。
  经过大半年的精心治疗后,奇迹出现了。小孙竟奇迹般地长出乌发,几乎失去十指的双手,部分功能得到恢复,还能包饺子、织毛衣、打乒乓球。后来,小孙组建幸福的家庭,还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宝宝。
  当这个病例视频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烧伤会议上播放时,震惊了与会的学界大咖。一位美国烧伤专家竟把负责介绍情况的盛志勇团队成员郭振荣教授抱起来连转三圈,连声说:“神奇的中国奇迹!”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盛志勇带领大家根据烧伤的不同情况,总结出系列功能康复疗法。一个个四肢挛缩畸形、长年卧床的患者,在他们的治疗下重新站起来,有的甚至重返工作岗位。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替代皮肤的研究不断获得新进展,但如何解决大面积烧伤后皮肤出汗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烧伤界的重大难题。针对这一难题,盛志勇与付小兵院士经过反复探索实验,终于成功地把干细胞诱导分化成汗腺细胞,切除疤痕后植入到患者身上,从而使烧伤患者治愈后的皮肤恢复出汗功能。2009年6月,国际学术期刊《创面修复与再生》杂志评价,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但盛志勇却说,这一研究只是找到了一种方法,真正用到病人身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018年12月,盛志勇从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休。回忆在烧伤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时,他有两点感触最深:一是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善于临床观察,从大量成功的和失败的病例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用心总结;二是临床必须和科研相结合,没有科学研究,临床效果就不可能有突破。
  (据《科技日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