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胶扰乱课堂的反思
□丁世洪
字数:1080
2024-03-20
版名:成长
每天坚持听一节课已经成为了我的工作日常。记得有一次,与老师们一起进入了《千人糕》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课后第一道习题:“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工序才做成的。”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让老师教得落实、孩子学得扎实,使之“实之又实”,备课组经过商量,准备运用思维导图作为学习支架来帮助孩子更加清晰、更有条理地深度学习。
老师经过简短的“复习巩固”后,便进入了新课。首先,师问:“请大家默读6—9自然段,看看千人糕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没有什么难度,孩子一看便回答出“由大米和糖做成的”,接着抽生读“爸爸”和“孩子”的对话,其余同学读旁白。继而,师生共同探究大米是怎么来的,从“聊天”中总结出“米糕←(磨)大米←(加工)稻子←种子、农具、肥料、水……”的思维导图,并板贴在黑板上。老师还出示相关图片,让孩子说一说大米来历的过程。这一环节,孩子专注度高、积极发言,老师沉稳应对,课堂氛围民主和谐,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接下来,轮到探究“糖是怎么来的”。老师采取了小组合作,事先把“甘蔗汁、甘蔗、甜菜汁、甜菜、熬、榨、包装、送货、销售”等词语印制在不干胶上,并在课前发给了孩子。当老师发出“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同桌两人合作学习……”的指令后,课堂上顿时讨论开了。同桌一人在文本中寻找,一人撕贴不干胶,随后,便是小组汇报展示,揭示了“糖”来历的过程。
“默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老师又一次提问。这次收到的反响却没有之前那么强烈,孩子们好似失去了激情,手上把玩着剩下的不干胶,有的同桌之间扔来扔去,有的将其搓成条条,有的将其粘在别人的身上……还有一桌因为“扔”还产生了矛盾,甚至拳头相加。后半节课,无论老师采用怎样的眼神提醒,或是动作示意,孩子们还是自顾自的,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一堂好端端的课,被“一张不干胶”扰乱了。
在低段教学中,课堂失控的局面经常会出现,怎样才能把握课堂?这还要从小学一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说起。“好奇、好动、好模仿,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不善于自我控制……”这些都是对他们的形容。当有了可以“玩”的东西,他们的注意力怎能还集中在老师身上呢?已经转移了。如若老师在小组汇报展示后,花上一两分钟集中让孩子们把不干胶收起来。这样的话,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在老师身上,课堂便还能收放自如。
是的,在低段教学中,针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不是老师口头上讲一讲、孩子课前念一念“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就能了事的,而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往细里想、往深里想,至少往里想三层,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从容应对,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才能“见招应招,见招拆招”。
老师经过简短的“复习巩固”后,便进入了新课。首先,师问:“请大家默读6—9自然段,看看千人糕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没有什么难度,孩子一看便回答出“由大米和糖做成的”,接着抽生读“爸爸”和“孩子”的对话,其余同学读旁白。继而,师生共同探究大米是怎么来的,从“聊天”中总结出“米糕←(磨)大米←(加工)稻子←种子、农具、肥料、水……”的思维导图,并板贴在黑板上。老师还出示相关图片,让孩子说一说大米来历的过程。这一环节,孩子专注度高、积极发言,老师沉稳应对,课堂氛围民主和谐,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接下来,轮到探究“糖是怎么来的”。老师采取了小组合作,事先把“甘蔗汁、甘蔗、甜菜汁、甜菜、熬、榨、包装、送货、销售”等词语印制在不干胶上,并在课前发给了孩子。当老师发出“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同桌两人合作学习……”的指令后,课堂上顿时讨论开了。同桌一人在文本中寻找,一人撕贴不干胶,随后,便是小组汇报展示,揭示了“糖”来历的过程。
“默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老师又一次提问。这次收到的反响却没有之前那么强烈,孩子们好似失去了激情,手上把玩着剩下的不干胶,有的同桌之间扔来扔去,有的将其搓成条条,有的将其粘在别人的身上……还有一桌因为“扔”还产生了矛盾,甚至拳头相加。后半节课,无论老师采用怎样的眼神提醒,或是动作示意,孩子们还是自顾自的,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一堂好端端的课,被“一张不干胶”扰乱了。
在低段教学中,课堂失控的局面经常会出现,怎样才能把握课堂?这还要从小学一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说起。“好奇、好动、好模仿,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不善于自我控制……”这些都是对他们的形容。当有了可以“玩”的东西,他们的注意力怎能还集中在老师身上呢?已经转移了。如若老师在小组汇报展示后,花上一两分钟集中让孩子们把不干胶收起来。这样的话,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在老师身上,课堂便还能收放自如。
是的,在低段教学中,针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不是老师口头上讲一讲、孩子课前念一念“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就能了事的,而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往细里想、往深里想,至少往里想三层,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从容应对,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才能“见招应招,见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