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走上加速路

□李 萌

字数:2233 2024-03-17 版名:理论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面对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意识形态“主战场”转移带来的新形势,必须主动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与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度融合,探寻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的根本路径,稳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
   数字赋能教学资源共享
  思政课教学资源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支持系统,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知识共享和互联网教学逐渐普及。通过开发种类多样、内容丰富、传播迅速、使用便捷的数字化资源,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平衡。一是建设思政课资源共建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库,极大地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从而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海量学习资源、教学案例库、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结合思政课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地方、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在线示范课程库,制作微电影、短视频、原创音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立体化、菜单式教学内容,帮助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二是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场域。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依托教学平台实现课前“云端”知识前测,精准画像学生学情;课中深度学习,系统理解理论知识;课后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云平台实践,在实践中长才干、增智慧。这种场域创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有效发挥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合力,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三是推动思政课传统资源转化,推进以“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为核心的数字化思政基地建设,组织开发一系列适宜马克思主义基础学科线上教育开展的可视化思政素材库,将纸质经典著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博物馆等具有丰富育人功能的线下资源,通过电子书、图像、短视频等数字化方式呈现,实现云端阅读、在线参访,打破教学资源获取的时空限制,拓展教学内容。
   数字赋能教育方法创新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是新时代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增强师生互动体验。基于AR、VR技术和智能可穿戴交互设备,虚拟还原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场景,虚实融合,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通过人机交互,使学生穿越时空与英雄人物、历史对话,身临其境参与重大历史事件,在互动体验中深化理论认同、增进爱国情感、激发实践动力,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学生的获得感。二是大力繁荣网络文化。要完善校园数字媒体矩阵建设,形成思政教育融媒体综合平台,创设网络文化精品项目、栏目,推出兼具原创能力、引领能力、传播能力的育人作品,将爱党报国等元素隐喻其中,提升主流平台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引领,创新形式方法,兼顾差异化需求,精心策划开展“网络中国节”“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活动,推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三是精准定制个性方案。加大校园网络硬件投入,进行数字化技术迭代,通过校园网络采集大学生教育背景、社交关系、行为特征等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精准把握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需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和兴趣偏好等个性化特征,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画像,在海量的教学资源中进行数据筛选,并根据教育对象的习惯、喜好和学习特点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以分众化、差异化的方式推送给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彰显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
  数字赋能评价方式改革
  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思政课教学综合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思政队伍能力素养科学、全面、精准提升,打造出更多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思政“金课”。一是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借助数字化技术超强的计算能力、极强的存储技术与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数字化、指标化和显性化,建立准确清晰的评价机制,使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多样性,实现结果评价由静态单一转向动态多元。二是推动成果评价改革。积极落实“破五唯”要求,建立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专门机构,试点推动制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办法》,将网络成果纳入教师科研评价体系、职称评审体系,推动教师全员参与、全员融入育人体系,发挥专业作用。三是促进队伍协同发展。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情况,通过量化考核、季度通报、定期约谈等方式督促各校严格抓好落实。通过建立名师资源互惠机制、制订名师互助计划、开展骨干教师跨校交流研修等方式,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数字赋能师生素养提升
  面对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高校师生必须要拥抱变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一是提升教师信息媒介素养。利用AI知识自动化引擎、知识图谱等智能工具,为高校及教师的思政备课在理念、方法、资源、技术上提供可借鉴的案例和方向性指导,提升教师思政教学水平。组织网络媒介素养、网络道德、网络法治等专题培训,增强教师队伍的政治敏锐性和理论把握力、宣传表达力、舆情应对力、安全保障力。二是培育学生积极社会心态。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网络媒介素养、积极心理学等课程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网络文化,着力提升大学生思辨能力。培育靠得住的意见领袖“破圈入层”,阐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认识,发表对敏感事件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的思想言论,宣传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网络空间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