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生的心灵之旅

□胡蓉

字数:1947 2024-03-13 版名:悦读
  人的一生,要过好现实的生活,就要先过好心灵的生活。打开一本书,就打开了一个世界,就是进行一场与智者的心灵对话。读书能把人从世俗的琐事中抽离出来,领略另一重天地和人生;读书能带人理解更广阔、更深邃的世界,获得生命的启迪和智慧。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是一场心灵的旅行。
  与书结缘,遇见真善美
  小的时候,书是稀缺的,我的生活里没有几本可读的书。也正是因为稀缺,对书的渴望就特别强烈。父亲鼓励我多读书,那时他给我看的多是连环画小人书,无论多么拮据,买小人书却从不吝啬。家里的小人书渐渐多起来,很多同学也喜欢借阅,因此也让我在同学中风光占尽。那时的小人书朴素而精美,《王冕学画》《杨家将》《水浒传》《三国演义》《大闹天宫》《牛郎织女》《铁道游击队》《鸡毛信》……我不仅喜欢那些精彩的故事,还喜欢不同风格的画面,有木刻画、工笔画、水彩画,有时自己也描摹喜欢的图画——这些经典的小人书给我的童年涂上了绚烂的色彩。后来读到申赋渔的《一个撕光小人书的人》,他写小人书被父亲无情撕掉时的心情说:“整整一个月,我不跟任何人说一句话。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我再也不看小人书了,小人书永远离我而去。”这种“行尸走肉”“痛苦绝望”的心情让我感同身受,也特别庆幸自己没有遇到这样无情的父亲。那时,中午放学回家的一件大事就是一边吃饭,一边听评书,单田芳演播的《隋唐演义》、田连元的《杨家将》、刘兰芳的《岳飞传》等都让我脑海中浮现出连环画的内容,成为我清贫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
  读中学时,父亲给我订阅了《少年文艺》《语文报》等报刊,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我还经常和同学交换书籍,接触到世界名著,读了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那些陌生环境里的故事激荡人心,涤荡心灵,让我的视野更加广阔,心灵世界也更加丰富。还记得读到苏联作家加夫里尔·特罗耶波尔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时,书中那只忠诚善良的黑耳朵小白狗比姆四处寻找主人,经历了各种悲惨遭遇,还被凶狠的女邻居诬告为疯狗,最后受尽折磨而惨死。小狗比姆的悲惨遭遇和那些细腻动人的描写,让我情不自禁哭泣起来,母亲关切地问我怎么了,我一时语塞,只是抽泣着说,没什么,我在读一本书。母亲一脸迷惑地看着我,读书有什么好哭的。正是这些阅读,让我后来对“悲剧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一美学论断体会颇深。
   与书相伴,此生不孤单
  青春期的我,性格内向,交友不多,常与孤独相伴,有幸以书为友,生活才不显得寂寞。闲暇时捧读一本书,心灵生活便多一道甜点,让枯燥的求学时光多了一点甜蜜的滋味。我的心可以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游荡,在苍凉的陕北随孙少平走过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可以驰骋在杰克·伦敦笔下北美的荒原,聆听《荒野的呼唤》,看猎犬巴克挣扎求生最终走向旷野;可以随司汤达的《红与黑》出入法国上流社会的交际圈,看木匠之子于连如何在教会与军队中步步攀升;也可静坐在日本的雪国,和川端康成同享一份静谧……单调的学习生活因读书而有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心灵世界,显得不那么孤寂。
  那年高考结束,成绩还未公布,在焦急的等待中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的情绪变得十分敏感,父母也小心地回避过问我的考试成绩。夏夜,我独自坐在星空下,面对空旷的田野,望着漫天繁星,心中空落落的,不知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未来。前途未卜的我去中学老师那里寻求宽慰。我惊叹于她满当当的书架。当时聊了些什么已经忘记,只记得临走时她给我装了一摞中外名著,在那个漫长的夏日,我被巴尔扎克、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伟大的灵魂感召,驱除了心中的迷茫,也为后来进入大学打下了一些文学的底子。孤独而充实的青春岁月在书的陪伴中悄然流逝。
   与书为友,生活有滋味
  大学有幸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校图书馆规定每周每人可以借6本书,我们同一宿舍的舍友约定,每人借的书读完在宿舍内交换阅读,这样一来,8个人每周就有读到48本书的可能。每天上课回来,全宿舍都进入静静的阅读时光。读完一本共同感兴趣的书,大家就会在一起讨论交流甚至争辩。那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思想行旅,是一种激情四射的青春活力,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灵碰撞。青春的记忆,读书的滋味,虽说学习生活艰苦单调,但与书为友,心灵生活却充实而丰富。
  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和网络的年代,书在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参加工作以后,读书既是工作需要,也是心灵需要,一段时间不读书就会觉得自己变得浅陋起来,会感到莫名的恐慌。现在,我十分庆幸自己一直保持读书的习惯,让自己的心灵生活从未枯萎,让自己的认知世界更加蓬勃。
  有人说,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现名山大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而我觉得,读书不仅让我有了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还扩展了我在事业上的心胸,丰盈了我对人生、生命深刻意义的理解,滋润了我不甘平庸的灵魂。